心重要还是肉体重要?让心死在肉体前是最大的幸福

admin 41 0

  在家里的桌子上,发现了老父亲练字写的打油诗。

  也不知道他去哪里抄录来的。

心重要还是肉体重要?让心死在肉体前是最大的幸福 疾病

  七十古稀今不稀。

  八十亦可算中年。

  九十见面方称老。

  一百才算世稀有。

  唯有健康是幸福。

  看完,不胜唏嘘。

  在老人里面,我老爸这样的老人,已经算是心态非常好的了。

  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文化断层,最大的悲哀。

  我们总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现在社会,过渡提倡弘扬老有所为,还精神奕奕,出现在大众眼球之前,似乎体现了,我们都生长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和国度,刷到的人,点赞转发,何尝不是人们心中也希望自我实现的一种需求。

  初衷是好的,但长期这样熏陶,会使许多国民产生一个错觉,好像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这无疑就是一碗毒鸡汤。

  最终导致一个什么结果?!

  生存焦虑。

  导致有点小毛小病就不安恐慌,我还年轻,怎么可以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许多人活成了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

  于是,过渡检查,过渡治疗的温床慢慢出现了。

  前一阵医院反腐败,老百姓们拍手叫好。

  可是清醒的人都知道,一切终将回到原来的样子。

  果然,没有后续了,医院继续长队排起,且因为反腐败,暂时破坏了一些利益链,导致有需求的病人,需要付出更大的医疗成本。

  因为促成这一切的根源,早已经不是医院要老百姓来看病,而是老百姓要求医院给老百姓看病,按每个个体自己的经济状况范围内,用最贵的,用最好的,甚至没有,也要创造出来一个给到老百姓。

  最终导致穷人得不到好的医疗资源,富人又过渡治疗。

  如今的医疗是被市场需求裹挟着前进的,这是资本努力了几百年最想看到的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

  而生命,真的悲哀了。

  医疗行业早已从救死扶伤的初衷蜕变成了满足人类长生不死妄想和缓解生存焦虑的机构。

  这种连出发点都是荒谬的医疗模式,是不可能医改成功的。

  如今天上的月亮还有希望摘到,水中的月亮,真的捞不出来。

  猫叔曾经在自己的粉丝群里感慨的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坏的是老百姓。

  很多人当时看了估计有点无法理解。

  其实我后面应该还有个(的愚昧)三个字。

  故意隐掉这三个字,就是希望有人能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

  大部分的人,从思想认知到意识形态,再到利益捆绑,早已成为医疗畸形生态链中的一环,能出圈的人,少之又少。

  归根结底问题就是出在,民族文化断层以后,大众对生命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每个人都活在了一种,好像明天就会死去的尽情享乐,同时从来不觉得自己将来是会死去的心态中。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死亡,是没有任何心理建设的。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嘴上说的很轻巧,人总归要死的,好像真的懂,其实某一天吃坏点东西拉肚子,都可以迅速害怕的以为自己可能会死,求生的本能一下子暴露无疑。

  所以当任何对健康不利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为了回避这个问题,就只剩下恐慌、迷信和任人摆布了。

  而我们的固有文化,早就破解了这个难题,恰恰是文化断层以后,老百姓才会变成当下这个样子的。

  我们的什么文化呢?!

  求死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中,有歌颂生命灿烂,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面;同时也有让人心安,无惧死亡的那一面。这两者是交相辉映,让人生的幸福,走的从容,贯穿整个生命里程的圆满文化。

  而我们现如今,过渡弘扬前面一半,把后面一半几乎彻底扔了,于是就好像手推车两个车轱辘,少了一个,只能原地打转,生也生成了一潭死水的人生。

  有一次,遇到一个朋友聊天,说他老家有个高龄老人,很虔诚的念佛,念了几十年了。

  我很诧异的问他,那老人还在吗?!

  他说,还在。

  我有点惊讶,那他念的什么佛?!怎么还在啊。

  他愣愣的看着我,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我犯了个错误,下意识的以为他是懂的,说到,念的好,人应该早走了呀。

  他用近乎看脑残的眼神看着我,不说话了,觉得我是个傻逼,可能他觉得和想表达的是,念佛让人心清净,导致了这个人长寿健康,就是最好的结果。

  从此以后,我不再跟这个人多说类似话题,这就是文化断层以后,社会的普遍认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大家最终还是在求长寿,健康而已。

  事实上,我们这一半的文化,是在教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过去中国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是从来不求长寿的,不管这一生过的幸福不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老,在这世界上,总是诸多不便的,社会功能逐渐脱离,能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少,每天的生活都只是被喂养和千篇一律的时候,就会开启这个主动求“死”的过程。

  其中的方法有念佛,念菩萨,参禅,甚至练字,画画,听风,听雨,千千万万,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就是让心专注一处,一切不管,越来越宁静,直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哪天你要和这个身体分离了。

  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心死在了肉体之前。

  而真相是,你的心,在肉体死亡之前,被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保存活了下来。

  这时候就可以潇洒的把家人都叫来,告知他们自己要走了,把想嘱咐的,想交代的告诉他们,想安排的都安排好,到了那一天,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的就离开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的,最高级的“安乐死”。

  过去,中国这样的老人,非常多,而到了现代,几乎很少见了,一个个都在稀里糊涂中,被动死去,本质原因,就是这个文化断了。

  我外公95了,身体硬朗,每天到处溜达,我老妈和舅舅轮流照顾着他。

  她们两个子女很满意,老人长寿嘛,很高兴。

  但其实老人家脑子已经不清楚了,认不出人,只记得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按我们过去的文化来看,他已经错失用自己的心去驾驭管理自己身体的机会了,将来在昏迷中离开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也有可能他一直保持这种糊里糊涂无知的状态,将来突然那个心因为总是清净而苏醒过来,给到他那个声音,他又会一下子像突然啥都知道了一样,恢复所有记忆了,那就运气甚佳了。

  所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待所谓的现代安乐死,那简直就是主动找人来*害自己。

  而我们的“安乐死”,其实是趁自己肉体彻底毁坏之前,让自己心活下来,而且是永远的活。

  这就是孔子当年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

  因为心永生而肉终腐。

  甚至朝闻道(不借于修,即明心永生,即无有生灭)自然夕死可也。

  而恰恰因为有这份敢于向死而生的心和力量,健康长寿都不过是附属品而已了。

  即便没有,反正随便怎么生怎么死,也根本不可能死,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