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admin 32 0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这位通过武装兵变夺位的皇帝在晚年同样面临着选立继承人的难题,一方面是自己并不看好但是却既长且贤的皇长子朱高炽,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中意的能文能武的次子朱高煦。自己百年之后到底将大明江山托付给何人,成为了晚年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困扰。最终,这位英明的皇帝经过权衡,依旧还是顺应了明朝的祖制,将自己并不中意的嫡长子朱高炽册立为了继承人,朱高炽也最终在朱棣驾崩后继承了明朝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行动不便,又患上了腿疾,所以行动起来不是很方便,那么英明一世的朱棣为何将这样一位腿脚不便的人选为继承人呢?三点原因决定了朱高炽的入选:

首先、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制要求朱棣必须选立朱高炽: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既嫡长继承制,从朱元璋确立以来一直到崇祯皇帝即位,始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可以说这是明朝的第一宗法大制,也是明朝历代皇帝即位的合法性的根源。虽然明朝的皇位继承并非全部都是父死子继,偶有兄终弟及的现象出现,但是明朝的皇帝,要么是皇帝的嫡子,要么是皇帝的长子,再或者是拥有与皇帝血缘较近的藩王。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与仁孝皇后徐氏的嫡长子,朱高炽早在朱棣即位之前的燕王时期就已经是燕王世子,朱棣靖难夺位后称帝,朱高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成祖一朝的皇太子,可以说,朱高炽的嫡长子身份决定了其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必然性。

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历史

其次、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的朱棣对于废长立幼危害感同身受: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其与皇后马秀英所生的嫡长子朱标立为了皇太子,但是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却因为英年早逝成为了明朝永远的皇太子,史称“懿文太子”,懿文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并没有将其次子册封为皇太子,反而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册立为了皇太孙,这就是朱元璋定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万万不会想到他做出的这个决定竟然能导致了日后明朝内部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这场政治动荡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也让明朝的皇位继承从此步入正轨,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自己年幼侄子朱允炆推翻,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后深感废长立幼给国家带来的动荡,因此即便自己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但是却仍然不得不将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储君。

第三、朱高炽性格和善温文尔雅无过错使得朱棣无法行废立之举:

朱高炽不为朱棣所喜爱的原因,既是由于其好静不善骑射的性格,更是由于其身体肥胖行动不便的原因,相比纵马驰骋,一生建立无数武功的明成祖朱棣而言,朱高炽在这方面则实在是黯然失色了,他更像一个传统的温文尔雅的儒生,对待大臣和兄弟们,朱高炽显得非常和善,又彬彬有礼,这与性格粗犷的朱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却是一位无论性格乃至长相都与朱棣高度相似的儿子,无论是靖难之役的历次与建文帝军队交战,还是朱棣的历次北征蒙古,朱高煦都随军出征,客观来讲,朱高煦为其父朱棣顺利登基建立基业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这也是朱棣对其偏爱有加欲立其为储君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相比朱高炽而言,朱高煦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是朱高炽毕竟是嫡长子,他性格温和,又没有任何过错,朱棣若擅行废长立幼之举,恐怕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明朝刚刚稳定下来的政局极有可能再次震荡,因为围绕在朱高炽的身边,已经形成了一批对其非常有好感并及其拥护他的官僚集团。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得以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元年”,朱高炽便是历史上的明仁宗洪熙皇帝。至此永乐朝的皇太子之争告一段落。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朱高炽,大明第四任皇帝,继承父亲靖难之役夺来的大明江山,与其儿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荣昌盛的顶峰。

虽然他脚有不便,到父亲朱棣还是选择了他最为太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礼有之,废长立幼奈是取乱之道,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开他们这几个儿子去立孙子,他也不会“靖难”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爱册封为燕王世子,所以为了稳定,还是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继位。

第二,虽然儿子朱高炽腿脚不便,但是他为人性格不错,适合做一个仁政之君,大明经历开国以及靖难之役后,正是需要走养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国策,这点朱高炽就能做到。

反观朱高煦,虽然勇武过人,勇冠三军,有朱棣霸气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还脾气暴躁,一身戾气,如果他继位,可能在疆土上暂时会更加扩大,但是了免不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甚至难免会走隋炀帝的老路,过渡的投资民众,从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虽然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着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用在朱高炽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朱高炽这个人特别的胖,要由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这样还总是跌跌撞撞,如果没有人帮助,他只能慢慢趴着向前。

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其被立为太子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

【1】朱棣是不喜欢他这个儿子。很多父亲都是喜欢和自己脾气秉性很相似的儿子,朱棣也不例外,朱棣从小就和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逐渐大了之后独当一面,带兵打仗,所以他是一个性格果断、能征善战的人,而朱高炽完全相反,他喜欢静而不喜欢动,这也是他肥胖的主要原因,喜欢读书而不好武,再加上自己的肥胖,他根本不得朱棣的欢心。

朱棣画像


【2】虽守卫北京有功,让其监理政事,但仍对其质疑。在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奉命把手北京城,当时北京城的兵力很少,建文帝派李景隆有50万大军,但就是在实力选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朱高炽出色地完成了守卫北京城的重任。而且在面对建文帝实施的反间计面前立场坚定。这一次出色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朱棣对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朱棣在外征战的时候,都安排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而且暗中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明成祖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如果一旦试探到太子表里不一的话,正好有理由将其废掉,但是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可见朱高炽当个太子有多不容易。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3】其他兄弟相争。朱高炽一直留在北京监理政事,而跟随朱棣一起征讨的是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朱高煦与成祖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的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勉之,世子多疾”,听到这话朱高煦的热情就更高了。言外之意,成祖还是希望朱高煦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影视剧中的朱棣


但最终,还是汉族封建王朝嫡长子制度是根深蒂固的,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而且又很有才华,没有犯什么过错,朱棣没有不立他的理由。另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聪明可爱,深得成祖的喜欢。着名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最终下定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1424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为明仁宗,但是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仅10个月,于1425年猝死。


因为朱棣不用脚思考


虽说朱棣不那么看好朱高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对于这个选择,朱棣是经过了多年的深思熟虑的,虽然曾有数次动摇过这个念头,但最后朱棣还是坚持了下来。

朱高炽的烦恼。

朱高炽的烦恼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他太胖了,胖到连走远一点的路时都需要下人来扶着。因为胖,他的父亲“朱棣”并不那么喜欢他,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那么尊敬他,特别是朱高炽在完成世子向准太子的转变之后。

本来作为世子的朱高炽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但当他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后,朱高炽的烦恼就更多了,他也想争取一下这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他之前是“燕王世子”的这个身份一样,但是现在他不光得维护自己在父亲面前的地位,他还得提防着自己的兄弟“朱高煦”。


朱棣的纠结。

朱棣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不会有太多遗憾的。作为男人,他拥有了那份本不属于他的皇位;作为丈夫,他娶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徐皇后”;作为将军,他亲征漠北,打得北方势力落荒而逃;作为君王,他开疆扩土(安南),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开创了永乐之盛世。

不过朱棣唯一的遗憾就是他的大儿子“朱高炽”,虽然朱棣心里也知道朱高炽是小时候得了病才生成现在这副模样,他也相好好疼爱自己这个儿子,但每当他看到朱高炽那痴肥如猪的身体时,就从内心翻涌出一阵厌恶。“俺如此英明神武,咋的就生了一个这么肥笨的儿子?”

相对于朱高炽,朱棣更喜欢那个像他的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和他爹一样,生得孔武有力,上阵*敌时也不弱那些成名已久的武将,而且靖难的时候,朱高煦还曾多次救过朱棣的命,这样的一个朱高煦自然是让朱棣心满意足的,所以每当朱高煦欺负朱高炽时,朱棣维护的都是朱高煦。

但是!朱棣的纠结之处就在这里。选朱高炽做继承人吧,朱棣又喜欢朱高煦多一点;让朱高煦替掉朱高炽吧,他又心疼自己的大儿子。而且在靖难时,朱高炽在自己的大本营“北平”干的还不错,平常也不会犯什么错误,要是把太子的位置给了朱高煦也是实在说不过去。

朱棣很纠结,于是他叫来了一个人,准备听听他的意见,这个人就是“解缙”。当解缙听到朱棣问他的问题之后,解缙心里也琢磨了起来,他是坚定的太子党这一点是不用说的,但现在他的回答至关重要,如果他直言支持朱高炽就会引起朱棣的反感,“朱棣会以为朱高炽还没当皇帝就开始拉拢当朝大臣了,难道想学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吗?”如果解缙支持朱高煦,那正好遂了朱棣的心愿,这种事情,解缙是万万做不得的。在朱棣的目光注视之下,这位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脑中突然飘过一个名字,那便是“朱瞻基”,在说出“好圣孙”这个答案后,朱棣笑了,解缙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朱棣有多疼爱自己这个孙子“朱瞻基”呢,据说朱棣在靖难前还是犹豫不决,而朱瞻基降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父亲朱元璋送给了朱棣一副大圭”,在古代大圭是代表着权利的,而又是朱元璋亲手所赠,这让朱棣认为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认可,而朱瞻基的诞生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正是朱瞻基的诞生才促使朱棣定下靖难的决心。而且朱瞻基聪慧过人,而且在性格上面很像朱棣,这就让朱棣更加疼爱自己这个孙子,甚至连媳妇都给朱瞻基指认好了。


正是这个原因,朱高炽顺利的将太子之位保全了下来。

除了朱高炽本身仁厚忠孝之外,他的儿子朱瞻基也给他助了一把力。而大明在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位帝王的治理下也达到顶峰,成就了“仁宣之盛世”。

历史已经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中国古代,不管是为官还是当皇帝,都讲究一个“身言书判”。其中的“身”就是说外形得端正,不能长得太难看,身上也不应该有什么残疾。乾隆帝的第八子永璇,就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未能继承皇帝的。但是明朝的一代明君永乐大帝,却偏偏选了一个既肥胖、腿脚还不好的儿子当储君,这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为何他会做出如此有悖常理之事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永乐帝少子

永乐皇帝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的妻子,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之女徐氏。二人婚后感情应该是不错,因为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徐氏所生。其他的孩子,比如第四子朱高爔、以及五个公主,应该是其他侧妃生的,这一点史料记载并不详细。相比起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朱棣的子女数量太少了。

永乐帝少子的原因,可能和自己的身体有关。自从登上皇位以后,他虽然纳了不少妃子,但是再也没有孩子出生,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点是值得玩味的。朝鲜的史料上有一则故事,说是朱棣的贤妃权氏被毒*,由此牵出了宫女与宦官“对食”的丑闻。朱棣兽性大发,将大量宫女处死。刑场之上,有一女子喊道:“你自己阳弱,怪的谁来!”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其他佐证,但是朱棣身患“阳弱”之症,很有可能是真的。那么既然“阳弱”,自然就不会有太多孩子了。而且,他的第四子朱高爔早夭,这样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只剩下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

二,朱高炽是长子

由于所有儿子都是徐氏所生,也就是说所有的儿子都是嫡出。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朱棣将朱高炽立为储君合情合理。这是儒家推崇的纲常礼制,是天下读书人的共同选择。所以在永乐二年,大学士解缙和黄淮就极力劝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虽然朱棣看不上这个儿子,但是也不敢和天下舆论唱反调,所以只能同意。

而等到朱高炽正式被册立之后,他所做的一切都中规中矩,丝毫找不出半点差错。朱棣虽然后来想要易储,可是却没有任何理由。其他的两个儿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

三,朱高炽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看似比较蠢笨,但却是一个能团结人心、管理国家的能人。朱棣起兵靖难之后,曾经去宁王朱权那里寻求结盟的可能。此时守备空虚的北平府,要抵挡建文帝大将李景隆50万人的进攻,形势危如累卵。不会领兵打仗的朱高炽 ,靠着抚慰人心,激励将士,调动了守城士兵的士气,真的就做到了这一军事奇迹!试想如果老窝北平府被攻陷,朱棣即使手握宁王手下的十几万大军,也必然是无所作为。

除了这次军功之外,朱高炽还长期担任监国之职,号称“国无废事”,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朱棣多次北伐,朱高炽筹措钱粮,稳定内部,体现了很高的管理艺术。可以说没有朱高炽的支持,朱棣也难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国家常年征战之后,需要这么一个守成之君来巩固根基。这一点,朱棣作为一个明君,应该心知肚明。

四,朱高炽有个好儿子

朱高炽虽然适合当皇帝,但无奈外形太差,朱棣不是没动过废掉他储君之位的心思。一次朱棣和大才子解缙谈到此事,曾经面露难色。解缙先是解劝一阵,看朱棣不为所动,便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于是打消废储君的念头,继续让朱高炽来当继承人。这里的这位“好圣孙”,说的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朱瞻基和父亲不同,身体健硕,一表人才,外形条件非常好。更难得的是,朱瞻基聪慧异常,不管是学文还是学武,都能事半功倍。朱棣在他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所以对这个孙子非常喜爱。他的内心中,也希望这个孩子日后能继承大明江山。但是要想让朱瞻基当皇帝,首先必须保证朱高炽是皇帝。所以,只要朱棣心中还喜欢这个孙子,朱高炽的位置就是安全的。

五、其他继承人犯了大忌

朱棣心中真正喜欢的儿子,是二皇子朱高煦。朱高煦常年和父亲一起在战场上拼*,立下了无数战功。有时候情绪激动,朱棣就会流露要让朱高煦即位的意思。这种做法,让朱高煦有了幻想。但是在真正的操作上,朱棣却又选了朱高炽为储君,这让朱高煦十分不满。他开始用谗言诋毁支持朱高炽的大臣,并且私养武士。除此之外,他还迟迟不肯就藩,找各种理由留在京城。后来徐皇后和大臣杨士奇一起找朱棣说事,硬逼着他削减了朱高煦的护卫数量,还强令他就藩,这场储位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比起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更加阴毒大胆。一开始是他和朱高煦合谋夺嫡,多次诬陷太子的僚属。后来遭到了朱棣的申斥,得朱高炽求情才得幸免。但是几年之后,朱棣得病,护卫指挥孟贤打着朱高燧的名义作乱,幸亏有人告密才没有酿成大祸。朱棣将朱高燧叫来问话,朱高燧吓得不敢言语。此时又是朱高炽为他求情,朱高燧才得以幸免。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润发饰演的皇帝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给,你不能抢。”这句话是所有封建帝王的心声。他们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几个儿子为了储位而耍阴谋诡计。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都犯了这个大忌,朱棣当然不会让他们即位。


品读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后不久就册封了身体痴肥的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总的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避免因传承问题再次引发自己得位不正的话题,二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三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

只有遵从《皇明祖训》,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才能封住芸芸众生之口

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其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造反行为,因为封建礼教一直所倡导的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在当时人的眼中朱棣就是得位不正就是篡权,只不过永乐大帝的屠刀太过锋利,一堆人头落地之后再没有人敢吭声而已。

而朱棣虽然在皇帝这份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他仍然难免受当时的思想所局限,所以他本人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因此他疯狂的寻找建文帝、疯狂的编纂永乐大典、疯狂的出征漠北、疯狂的22年无休等等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

所以到了指定储君的时候,朱棣必须要遵从他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继续遵守嫡长子的继承制度,一旦选了二儿子做太子,恐怕就要坐实了“反贼”的身份,一辈子都难以翻身。

一张一弛不仅是文武之道,同样也是皇权交接之道

在朱棣之前,历史上有两个皇帝干了别的王朝几代皇帝才能干的事,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和隋炀帝,这两位都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就是因为有些操之过急,所以最终都成为短命的王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民众负担太重,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然后纷纷揭竿起义推翻王朝统治。

永和大帝文治武功都不逊于以上二位,但也同样的让百姓不堪重负,如果选择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朱高煦继位,保不齐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这样恐怕会延续大秦和大隋的老路。

因此朱棣之后需要一个守成之君来修正永乐朝的施政路线,这样大明朝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定长久,以朱高炽的品性来看无疑更加适合接班。

好圣孙只是一个加分项,并没有决定性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的选择没有错,朱高炽和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仁宣之治”的盛世华章,不过如果说朱棣是因为朱瞻基选择的朱高炽,多少有些站不住脚,可能在朱棣孙子辈之中朱瞻基是最出色的,所以会给朱高炽增加一些分数,但不会起关键性的作用。

皇位的传承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储君是国之根本,所以在这样的问题上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选择继承人,因此不管朱棣再怎么喜欢朱瞻基,如果不是朱高炽的大义名分所在,皇位都轮不到他来继承。

所以,别管朱高炽是胖也好是腿脚不灵便也罢,只要他不是傻子这个皇位就轮不到别人继承!


勇武善战还戎马一生的朱棣会把皇位传给他那腿脚不便且体重都胖到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儿子朱高炽当然是有原因的,虽然朱高炽腿脚不便还肥胖过人,而且继位之后朱高炽仅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却达到了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爹明成祖朱棣都未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他的庙号明仁宗就能明白为啥朱棣要把皇位传给他了。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换言之朱高炽的外公就是徐达。不过别看朱高炽的老爹朱棣戎马一生,极为勇武,曾经五次远征蒙古,外公徐达也是不世出的名将,帮助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建立大明,但偏偏朱棣和徐达这两代猛人的后人朱高炽自幼就喜静不喜动,斯文儒雅,丝毫没有朱棣和徐达的勇武之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仅16岁的徐氏为18岁的朱棣生育了长子朱高炽,作为长子朱高炽自幼就受到朱棣夫妇的重视,朱棣对朱高炽的教育尤为重视,自幼就让他学习骑射与儒家经典。

别看朱高炽在史料中记载胖到连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其实朱高炽幼年时期也是一名颇为骁勇的美少年,只不过随着阅读儒家经典越来越多,朱高炽逐渐变得喜文厌武,喜静不喜动了,就这样不仅他的骑射功夫荒废了,并且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下,连他的体重都跟着蹭蹭上涨,最终导致他成了一个连走路都得别人搀扶的超级小胖子。

一直受到儒家教育的朱高炽十分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他长大后待人宽厚,尤其是对待下属极其宽仁厚义,也颇受下属拥护和爱戴,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经表扬过他的宽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朱元璋召各藩王世子入京受教,朱元璋的目的是想亲自培养一下这些皇孙,好让他们做好一个藩王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当时18岁的朱高炽已经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于是他也被召到了南京接受朱元璋的亲自教导。

在南京期间,有一次朱元璋想锻炼孙子们的治军能力,他要求孙子们在第二天的天明破晓时分去检阅南京周围各处的驻军,每人检阅一处,然后回来向他报告。最后这些皇孙都按时检阅好了驻军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唯独朱高炽是最晚回来的。

朱元璋看着当时体型就已经横向发展偏胖的朱高炽,就认为朱高炽肯定是平日里在燕王府养尊处优惯了,不能早起,所以才回来的最晚。于是朱元璋就很不高兴的质问朱高炽为何最晚回来,朱高炽却回答他在天明破晓时分已经抵达了军营,只是他看着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就要接受检阅,于心不忍,加之当天的天气比较寒冷,他不忍士兵们忍饥受冻的接受检阅,因此他特意下令让全营士兵先行吃早餐,他在士兵们酒足饭饱身体暖和之后,才开始检阅部队。

朱高炽的这番回答让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统兵多年,但是却从来没站在士兵的角度想过这些问题,因此朱元璋觉得这个小胖孙子并不像外表看起来这么又蠢又胖,他的心思细腻宽仁,他这种行为肯定能得到军心,为此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场称赞表扬了朱高炽做得非常好,值得其他皇孙学习。

后来朱元璋又锻炼孙子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他让孙子们参与批阅朝臣的奏折,朱高炽在批阅奏折时却故意把一些言词不严谨的奏折藏匿起来,朱元璋查到这件事后,又责问他为何包庇这些言词不严谨的朝臣。

朱元璋对待朝臣极为严苛,朝臣在奏折上稍微用词不当,就会受到朱元璋的惩罚,轻则挨骂,重则罢官,因此朝臣们都十分害怕朱元璋。

面对朱元璋的责问,朱高炽则坦然回答,朝臣每天公务繁忙还要写奏折,难免会有言词不够严谨或失当的时候,这些都是小事,他不希望因这些小事惹朱元璋生气,也不希望朝臣因这些小事受罚。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这番回答颇为高兴,他当场称赞朱高炽颇有仁君气度,可见朱高炽的宽仁是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在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骑马都费劲,因此朱棣就让他坐镇老巢北平巩固后方,而朱高炽的两个骁勇善战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则被朱棣带到战场上。在朱高炽坐镇北平期间,朱棣在前线征战,朱高炽总能让朱棣的后勤军需补给及时到位,这个也使得朱棣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战斗中。

后来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奇袭北平,当时朱棣在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谋夺朵颜三卫,在北平只给朱高炽留下了两三万的老弱残兵,而朱高炽面对李景隆多出数倍的兵力不慌不乱的指挥老弱残兵积极守城,并利用天气的优势冰冻北平城墙抵御住了李景隆大军的全力攻城,最终朱高炽坚守北平成功,拖到了朱棣从大宁回援北平。并且在朱棣回援之后,朱高炽还果断的命令城中守军主动出击,配合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这使得李景隆惨败而逃,由此可见朱高炽不仅熟读儒家经典,他也颇有军事指挥能力。

李景隆战败之后,文臣方孝孺又给朱允炆献上了离间计,由于当年在南京时,朱高炽与堂兄朱允炆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方孝孺就建议朱允炆利用这个关系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关系,方孝孺建议朱允炆下旨给朱高炽,只要朱高炽献出北平,朱允炆既往不咎并直接册封朱高炽为燕王。

方孝孺让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这道圣旨,这也是方孝孺离间计的高明之处,只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把册封朱高炽为燕王的圣旨宣扬出去,朱高炽献不献出北平都会受到父亲朱棣的猜忌,这样只要朱高炽和朱棣父子离心,那么朱允炆就可以趁机剿灭朱棣了。

朱高炽却没有中这个离间计,《明史》记载: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这意思就是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和诏书刚到北平,朱高炽连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诏书全部交给了前线的朱棣。

虽然朱高炽没有中朱允炆的离间计,但是朱棣却险些中了离间计,由于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因此朱棣颇为疑心朱高炽,而老二朱高煦一直想图谋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所以他就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称朱高炽在南京时就与朱允炆关系亲密,很可能会接受朱允炆的招安背叛朱棣。

有了朱允炆的大张旗鼓宣传,再加上朱高煦的挑唆,因此朱棣就果真担心朱高炽会背叛自己,于是他就准备秘密安排在北平的心腹将领准备捕*朱高炽。

幸亏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送到的早,朱棣还没来得及部署,就看到了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明史》记载: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吾子。”朱棣看到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没开封的诏书全都送了过来,立刻就打消了对朱高炽的疑虑。

朱高炽宽厚仁义,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时刻图谋他的位置,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曾经一度犹豫是册立宽厚仁义的朱高炽还是册立骁勇善战的老二朱高煦为太子,当时朝廷中的文臣支持宽厚仁义的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支持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成为太子。

最后内阁首辅解缙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解缙称:“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解缙的意思就是说朱高炽宽厚仁孝,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且他还有一个优秀的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好圣孙。毕竟考虑皇位继承人不能只看一代,还要看看二代,因此解缙的劝谏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最终朱高炽被朱棣册封为太子。

不过朱高炽的这个太子最初当得并不省心,虽然他被确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依旧时刻图谋着太子之位,二人甚至联手经常找机会构陷朱高炽,幸亏朱高炽得到文臣的拥护爱戴,被文臣们保了下来,可以说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真累,时刻要面对两个弟弟的构陷。

但是朱高炽对待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朱高煦曾经秘密召集死士图谋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掉大哥朱高炽,并逼迫老爹朱棣退位,但是朱高煦的图谋被指挥使徐野驴发现,朱高煦当街击*徐野驴,引起了朱棣警觉和震怒,朱棣就想把朱高煦削除宗籍废为庶人。这时候是朱高炽站出来哭求朱棣宽恕朱高煦,这才使得朱棣平息了怒火,宽恕了朱高煦。

同样朱高燧也十分有野心,朱高燧曾想趁着朱棣晚年重病期间,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将其毒*,然后矫诏篡位,这个图谋最终败露,朱棣十分生气,他对朱高燧起了*心,想将朱高燧*掉,又是朱高炽抱着朱棣大腿痛哭替朱高燧求情,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朱高燧的手下身上,这才使得朱棣只诛*了朱高燧的亲信部下,赦免了朱高燧。

朱高炽在继位之后也对两个弟弟很好,希望用宽厚仁义来感化他们,不过最后只有朱高燧被朱高炽感化,并在朱高炽继位之后主动上交了两个藩王护卫兵权,朱高煦依旧故我,后来在朱瞻基继位后起兵反叛,被朱瞻基平定。

相比于老爹朱棣两次都对儿子起了*心,朱高炽对待曾经想害死自己的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在他们要被朱棣惩罚时,他不仅不落井下石,还替他们求情,朱高炽的宽仁也与老爹朱棣的狠辣形成鲜明对比。

朱高炽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却曾六次监国,永乐盛世算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

朱棣是一个戎马一生手段狠辣的皇帝,如果朱高炽真的只是一个宽厚的老好人,仅靠着儿子朱瞻基的优秀,那么朱棣绝不会把皇位传给他。朱高炽在当太子前期还能受困于两个弟弟的构陷,不过到了后期,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稳如磐石,朱棣是根本不想换太子了。

朱高炽能让朱棣彻底打消换太子的想法,还在于他卓越的治国能力。由于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篡夺的皇位,朱棣在登基之后就想快速建功立业,以此打消人们对他得位不正的质疑,所以朱棣在武功上先后五次北伐蒙古,在文化上修撰《永乐大典》,又派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

朱棣在北伐蒙古期间,他就准备迁都北平,但当时南京还是大明名义上的都城,朱棣留下朱高炽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朱高炽在太子时期曾先后六次监国,朱高炽累计监国时间长达20年,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朱高炽监国。要知道朱棣总共在位22年,朱高炽却监国长达20年,可以不夸张地说,后世称朱棣在位时期为永乐盛世,那么永乐盛世就基本是由朱高炽所缔造。

这么说吧,朱棣长于武功不善文治,他在位期间长时间让朱高炽监国,他实际上只掌控军权,政权基本由朱高炽所掌控,这也是后世为何会戏称朱棣实际上是儿子朱高炽麾下的征北大将军,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北伐蒙古,专门负责打仗。

所以别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但实际上永乐盛世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甚至都可以毫不过分的说永乐盛世是他一手缔造,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改革完善了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朱高炽在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基础上增加了票拟制度,朱高炽让每位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内阁大臣的看法建议由皇帝统一裁定,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阁大臣参政议政的参议长处。

完善内阁制度是朱高炽的政治智慧,他最大的长处还在于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非常宽仁,朱棣对于当年的建文旧臣惩罚非常残酷,很多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都受到牵连被发配沦为奴隶。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赦免了很多无辜被牵连的建文旧臣家属亲族,皇帝最反感的就是自己制定的政策被人推翻,朱高炽公然推翻了朱棣残酷的惩罚政策,这一度让朱棣很不高兴,也成了朱高煦和朱高燧构陷他的理由。

不过朱高炽依旧坚持自己的宽仁,赦免了这些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后来也幸亏一众文臣力保了朱高炽,才使他化险为夷。

朱高炽不仅对待官员阶层十分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平民百姓的民生问题,在他监国时期全国各地时常有灾荒爆发,他最为重视的不是赈灾之策,而是灾民在灾后的生计和重建问题。

为此朱高炽曾亲自深入灾区探访灾民的疾苦问题,他在得知灾区有很多灾民在灾后生活无着,为了能吃口饭被逼得卖儿卖女,他为此专门制定了灾区重建政策,要求免除受灾地区的所有税赋,还命令当地官府负责寻访并出资赎回那些被父母无奈卖掉的儿女。

朱高炽制定的这项灾后重建政策让灾民们高兴万分,也给大明朝廷赢得了民心,永乐盛世的称呼也是在这时期被灾民们广泛流传而来,朱棣北伐归来后得知朱高炽制定的这项政策之后,他十分高兴,连连称赞朱高炽有仁君风范。

可以说朱高炽监国时期政绩斐然,深受官员和百姓的拥护爱戴,他在监国时期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以备灾荒,最关键的是朱高炽每次都能及时保证朱棣北伐蒙古,南征越南等军事行动的军需补给。

因此《明史》中称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朱高炽监国执政时期不仅帮助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也为日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明史》中对他监国时期的评价“朝无废事”是对他最高的认可,20年的监国执政却只给他换来了十个月的皇帝生涯。

虽然朱高炽继位仅有十个月,但他在这十个月里也是政绩斐然,他继续推行仁政,并叫停了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还有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赢得了民心。

朱高炽继位之时正好赶上多地爆发旱灾,灾区百姓颗粒无收,吃不上饭,流离失所。朱高炽当即下旨要求灾区的官府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百姓,并且要求各地官府要不限量放粮赈灾。由于受灾人数很多,因此朝臣们都认为如果不限量放粮赈济,那么朝廷会负担不起,也会导致国家粮库空虚,所以朝臣们都建议朱高炽把放粮赈济改为借粮赈灾,让灾民们给国家打欠条,等日后灾民们收成好了再把粮食还回国家粮仓。

为此朱高炽严厉斥责了这些提议借粮的官员,他表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如果国民有难国家不能无偿帮助,那么国民还需要朝廷和皇帝干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水国为舟,水没了,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看一看朱高炽的思想高度,他的这种思想高度别说远超于他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思想高度。

其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以武治天下,父子二人在位期间都是严刑苛法,在宽仁这一点他们都远不及朱高炽。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他在位时期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按照《中国农民起义史话》统计,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爆发超过一千人以上规模的农民起义次数多达20次,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在位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开国皇帝,可见朱元璋虽然结束了元末大起义的乱世,但是他没有做到与民生息,所以才会激起了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朱棣更为重视武功,他在位时期北伐蒙古,南征越南,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由老百姓在给他买单,如果朱棣不是有朱高炽这么一个宽厚仁义的好太子监国,恐怕永乐盛世就该变成永乐末世了。

所以明朝自开国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朱元璋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的太子长子朱标宽厚仁义还很有威望,与朱高炽的风范相近,朱标本是不二继承人选,但是朱标英年早逝,这才迫使朱元璋只能改选颇有父风的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继承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在朱允炆执政时代可以真正做到与民生息,但是他万没想到最后朱棣会篡位成功,喜好武功的朱棣也懒得去想与民生息的事情,而朱高炽则正好弥补了老爹朱棣的不足。

因此当朱棣也认识到需要选一位宽厚仁义的继承人,为大明真正做到与民生息,那朱高炽就是不二人选,也因此在后来朱高炽的宽厚仁义加上卓越的治国才能就让朱棣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写在最后

朱高炽的明仁宗庙号充分体现了他一生行仁政、容百官、恤黎民的风格,也充分说明了他与父亲朱棣和爷爷朱元璋的不同,他真正使得大明做到了与民生息,长足发展的局势。虽然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死的时候才年仅48岁,但是后世却对他评价极高。

一个“仁”字就使得朱高炽的思想高度超过了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他能很好地弥补朱棣的不足,所以即便他腿脚不灵便还身体肥胖多病,他也是朱棣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不仅他能弥补朱棣的不足,他的儿子朱瞻基还十分优秀,朱棣不把皇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