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沈括的《梦溪笔谈》,就知道宋朝并不弱。《梦溪笔谈》详细的记载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历算,医学,科技。是宋朝的一部百科全书。
宋朝的科技非常发达,在世界上是顶级的存在。活字印刷术就是在宋朝发明的。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耕文明,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粮提高,百姓衣食富足。所以宋朝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方腊,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只是小规模的,根本无法动摇宋朝的国本。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手下大将拥戴而黄袍加身的。开国之初他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大将的权力。在中央设置枢密院,负责调令军队,地方将领只有指挥打仗的权力,而无调兵之权。而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无指挥之权,两者互为牵制。
强如岳飞统帅十万兵马,没有枢密院的调令,也是调不动一兵一卒的。所以宋朝要*岳飞,即使他想飞,也是反不了的。这就是杜绝了地方将领造反的可能性,保证了宋朝军队直属中央,从而保证了宋朝中央政权的稳定。
宋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实行的是内阁议政制度。在中央的文官不可能一家独大,也不会出现权相,皇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上,在中央也不可出现夺权的机会。中央的统治稳如磐石。
宋朝对外的政策是能和平解决就尽量和平解决,也就是能用钱解决的就不用拳头解决。给辽国,西夏岁币,可以在边境开互市赚回来。宋朝的银币当时成了通用货币,像如今的美元一样坚挺。辽国人只认宋朝的银币而不认本国的银币。
所以表面上看,老是要给西夏,辽国贡币,显得很弱。实际上宋朝的财政富得流油。
宋朝对工商业大力扶持,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立体看到宋朝商业的繁华富庶。
宋朝能延续三百年,归结为中央集权稳定,军队调兵权和指挥权互牵制。科技水平高,生产力水平高,注重商业,百姓安居乐业,国内无大的动乱。对外政策以和为主,百姓无战乱之苦。宋朝是我国封建社政治比较清明的朝代。
宋朝能够延续三百年,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奇迹。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实都算是一种偏居南方的状态。古代偏居南方的国家,很难保持长久。除了宋朝以外,像东吴、南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后蜀、南明、太平天国等等一系列南方国家,都不长久。但宋朝却挺了三百多年。
(南宋区位图)
为什么偏居的这些朝代很难长久呢?
最主要的是因为边防得不到保证。由于众多的崇山峻岭及边防军事设施都在北方,因此如果王朝偏居南方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军事设施,没有崇山峻岭阻挡。北方南下,一马平川,很快就会攻到南方的核心腹地。如果南方无法应对,国家很容易就灭亡了。就算是生活在蜀地的国家,虽说蜀地周围崇山峻岭多,但是蜀地是盆地,一旦攻进去,也就是瓮中捉鳖。
还有一点是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纵深。如果北方打下来,打不过也没有什么好的地方躲藏,最多也就是去大海里飘荡,或者到东南亚这样一些不毛之地。这显然并不是长久的办法。
其实,相对于其他南方政权来说,宋朝在防护上更差。为什么呢?
因为宋朝由于害怕武将做大造反,害怕边防军队反叛,因此采用了一种守内虚外的办法。也就是在中央囤积的是大量的实力强劲的军队,在边关囤积的则是少量的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军队。
宋朝缺乏边防设置,缺乏山川之险,边关又没有囤积什么军队,而且国内由于地盘小,也缺乏战略纵深。可是为什么,宋朝却能够延续三百年的时间呢?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多的,宋朝自身内部的强大和团结各方面,都值得研究。不过,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更值得注意。
(进击的匈奴)
事实上,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史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民族国家,实际上是一体的。《史记》里面也早就有记载,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而匈奴人实际上孕育了后来的很多民族。南方汉民族,显然也是夏朝人的后裔。也就是说,北方和南方,实际上是同根同源的。
虽然是同根同源的,但是北方和南方,却从分离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就在打仗,然后又一直在和解,一直在融合。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方和南方为什么要一直打仗啊?根本的原因,是北方的生存条件太恶劣了,种不出庄稼。如果不依赖南方,北方是根本就无法生存的。正是因为如此,北方才会南下侵略。尤其是在南方庄稼成熟的时候,带着军队到南方来抢割。
说起来,北方的这种做法,也还是比较可能的。因为南方人肯定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一旦发现了这种情况,必然会给予北方沉重的打击。很多时候,北方会在丢下几具尸体以后,就仓皇逃走,什么也没有得到。
(澶渊之盟)
如果南方想和北方保持平衡,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可能实现。
一种是南方十分强大,同时对北方实行恩威并施。比如汉朝、唐朝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对南方就会表示臣服,奉南方为宗主国。这样的话,南方就会赏赐一些粮食和布匹给北方。北方有了粮食和布匹,他们南下的欲望就变得很低了。
不过,就算南方会赏赐北方粮食和布匹,但也是极少的。而且只有王公贵族才可能享受。一般的黎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还有一种就是北方拥有了可以自己耕种的土地,或者比较稳定的粮食布匹等来源。当他们有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不会南下去抢夺了。
而宋朝的时候,恰好就可以提供这一点。
北宋的时候,虽然北宋占据了中原地区,以及南方一大片土地。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方手里。这些地方,也是出产庄稼的。北方就可以利用这一片生产庄稼,多多少少满足一些他们的生活所需。
除此以外,当年契丹还和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澶渊之盟,让南方能够每年固定地给北方一些粮食布匹和银钱。北方有了这笔钱,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出产,因此北方就不需要南下抄掠了。
南宋的时候,更是把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一大片可耕地都给了北方,而且还有给北方类似澶渊之盟这样的“绍兴和议”,每年都要给北方提供足够的支出。他们哪里还用得着南下抄掠呢!
恐怕这就是宋朝能够坚挺300年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宋史》等)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当今时代美国和中国真正发生的接触性战争时,美军将领说过的一句话的,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仗(意思)。大宋时经济发达,国家富盈这是现实,但自从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革了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诸多铁杆兄弟的兵权,又因疑新统兵者持强犯鉴重返后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就开启军防统治隔几年换将不带兵只统治机关迁移,而造成了往后的将不识兵,兵不认将的尴尬局面。这种互不了解对方何长处何人能的战争最恐怖内部关系,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影响可以说是至命的。在有那就是北部游牧民族的单兵强悍,和大机动的骑兵风暴,又蒙元时期都横扫世界各地令人闻风丧胆不战自危,这彼强此因谋而不强将者的己弱就使战力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了。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内重天泽道理是大宋最后亡国的历史缩影吧!蒙元其实建立那也是早晚的事吧。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宋朝,一个让人感叹的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它总是被人欺负,经常被北方民族的兄弟打哭,更因为宋朝有很多它自身的独特之处。宋朝的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中国人口超过了一亿,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其人口领先西欧法兰克王国分裂的三个国家。另外,宋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星,比如朱熹、二程、张载等。文化巨星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最有名的莫过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斗的中华儿女。宋代能够延续三百多年是有合理性的。
首先,宋代的物质水平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期,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远高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据资料记载,北宋初年一直到南宋中期,宋代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北宋一百六七十年中的增长则更快。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两汉人口最多的时候为五千多万,而唐代国力鼎盛时期的开元年间有人口六千万。反观宋代,到宋徽宗时期,人口已经到达一亿,可能还要多出一两千万。这样一来,宋代的人口几乎是汉唐的两部,难怪西方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会说,宋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再来说说宋代的士大夫,宋朝出现了一大批诚心为国为民办事儿的好干部。他们中包括司马光、范仲淹、寇准、包拯等人。范仲淹被贬岳阳后,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近代以来处于危难时数千万仁人斗士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出来,影响深远。包拯,作为一个小小的开封府尹,他为了正义,不惜得罪权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官儿啊!虽然范仲淹和包拯身处不同时期、不同职位,但他们都把大宋朝的苍生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伸张正义、解除烦恼,遇到这样的官员一个国家能不延续吗?
另外,宋代能够延续三百多年也与它的变法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等人征得了宋仁宗赵桢的同意,开启了整顿吏治的“庆历新政”,使大宋朝官场的风气一下好转。1068年,宋神宗启用在仁宗朝上过万言书的王安石,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部分目的,使江河日下的宋王朝有了好转,综合国力得到了显着的增强。后来,虽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有人站出来阻止,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废除,但它们对大宋的延续有着深远的意义。
结语
宋代,一个军事力量弱爆了的时代,与兄弟民族签订了多种条约,比如“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宋代在其他方面的成功,她的经济、她的文化和她的思想,依然还在塑造着现在的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在军事上是比较弱的,可以说,大宋三百年的历史,是比较窝囊的历史。那么,大宋王朝为什么还能延续三百之久,成为中国古代王朝中的长命王朝呢?
我试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大宋王朝内政是比较稳定的
与其他中原王朝相比,大宋在军事上是比较弱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宋建立之起,便奉行“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政策。之所以实施这种政策,主要是因为五代十国期间,政变频频,朝廷总是被手握重兵的军事强人推翻。鉴于历史经验,大宋开国后便削夺武将之权,形成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这种内重外轻的政策,从不好的一面说,武将地位轻,大大削弱国防力量,导致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国家的政治相对比较稳定。而恰恰是后者,使得大宋王朝得以长治久安。
第二,大宋对外以绥靖政策为主
大宋王朝的内政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对外战争则表现不佳。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总是居于下风,比如与契丹的战争,与西夏的战争,与金的战争,与蒙古的战争等等。那么,大宋为什么在军事劣势下还能长期生存呢?主要是采取妥协的手段。
大宋与北方游牧政权签订过很多不平等的条约,核心是牺牲一部分利益以换取和平。
比如说宋辽战争签订了澶渊之盟,承认辽对燕云十六州的占领,大宋帝国每年向辽国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个条约终止了宋辽两国战争,嬴得了长期和平的局面。但这种和平的代价就是帝国雄心的丧失。
即便面对西夏这样的小国,大宋帝国仍然居于劣势,不得不签订条约,大宋每年要交给西夏13万匹绢、5万两银以及2万斤茶。在皇帝生日、元旦等重要节日,西夏前来祝贺还可以得到2.2万两银、2万匹绢及1万斤茶。
南宋时与金国签订的绍兴条约,更是丧权辱国,宋每年贡金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每年金主生辰,宋应遣使致贺;同时,宋还割唐、邓两州以及陕西商秦之半给金国。
所以,大宋能沿续三百年,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和平。
第三,大宋在经济、科技上有很大的优势,弥补了军事上的某些短板
大宋王朝与其他王朝相比,武力是比较弱的,但是不要忘了,大宋帝国仍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发达的经济与科技,仍然是个庞然大物,谁想吞掉它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与北方诸游牧政权相比,大宋在经济上/科技上的优势极为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军事上的短板。像辽国、金国尽管曾重创大宋,但无法灭掉大宋,为什么呢?因为战争不仅考验军队的能力,也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后来蒙古势力崛起后,席卷亚欧,所向披靡,但灭掉大宋仍是其最艰难的一场战事。大宋帝国能坚持,在于有雄厚的经济后盾,同时在科技上也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说,大宋时代火器开始发展,在抵御外来侵略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再比如说,大宋的筑城技术也独步天下,如钓鱼城、襄阳城等保垒,都起到功过十万师的作用。
第四,大宋政治清明,儒学薰陶下涌现出许多爱国将领
在中国古代王朝中,大宋政治是比较清明的,宋太祖曾立下遗训,“不*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遗训,在整个大宋历史得到比较好的惯彻实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岳飞被*,但这只是个别例子。同时,大宋是个儒学思想极为发达的时期,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危险之际,许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朝廷效命。
宋朝出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将领,受到千古传颂。比如杨家将、宗泽、李纲、岳飞、吴玠、吴璘、虞允文、李宝、孟珙、李庭芝、文天祥、张世杰等。即便朝廷再暗弱,总有忠义之士挺身而出,舍家为国,谱写一出出气壮山河的史诗。他们也是大宋能顽强生存三百年的中流砥柱,撑起帝国的半壁河山。
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看,一个朝代的终结,往往是三种形式。一昰被“篡权”、二是被农民起义推翻,三是被“异族”取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多数都“短命”,而被视为软弱的宋朝确能延续三百多年,这是为什么?我想到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宋朝开国者利用权谋,消除了武将篡权的可能。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弱”的朝代,但宋朝统治者成功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武将专权问题。大宋开国者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了武将的专权,继而以“守内虚外”、兵将分离、文官职权高于同级武将等办法限制了武将权力,使其很难有觊觎皇帝的机会。
二、宋朝的的经济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贫”朝代,实际上是朝廷税收政策不到位所致,而造成“国贫民富”。宋朝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多数百姓还是能够生活下去的。虽然宋朝爆发多次农民起义,但都是局部性的,很难形成全国性规模,对宋王朝统治未形成大的威胁。
三、宋朝的文臣发挥了重大作同。
宋朝是历史上对文臣最宽容的朝代,宋时几乎没有因文官的过失,而对其用刑。宋朝的文臣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治世能臣,他们往往挺身于危难之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具有理想、有抱负的。如赵普、寇准、王安石、苏轼、包拯、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寇准在辽兵进攻时勇敢站出,李纲等“秀才”们的勇击强敌,加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使宋代“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更催生了后来的像岳飞、韩世忠、文天祥式的一大批文臣武将。
总之,在历史上,宋朝给人的印象是软弱的,但是,剥去其外壳,它内含的“营养”帮助它延续了三百多年,宋朝在中国的统治时间
仅次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的王朝。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分析其屹立三百年不倒的原因,主要在于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有着其他朝代无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一、政治开明宽仁,受到各阶层的归心拥护。
兵不血刃开国,快速结束五代乱世,使百姓免遭兵灾战乱之苦,符合各阶层对终战求治的期盼。
政治开明,善待后周柴氏子孙,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终朝“不*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科举制度健全,阶层上升渠道畅通。
朝堂生态宽容,与别朝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党争不同,宋朝政见之争基本止于罢官致仕,很少搞肉体灭绝和秋后算账,之后再度被启用复起亦较为常见。
施行仁政,不横征暴敛,不劳民伤财,不严刑峻法,不株连九族,阶级矛盾缓和,没发生过大规模民变,少数局部零星暴动亦在短期内平息。
二、军事并非羸弱,守边自保力量足够。
宋朝留给后世在军事上“弱鸡”印象,主要源于宋朝疆域防御纵深先天不足,重文抑武、防范武将所产生的战术呆板、应变迟滞、战力下降等副作用。
但实际上,在当时强大经济、财力、科技等加持下,宋朝兵员常年维持百万以上,武器先进齐全,并配备大量火器。
同时,宋朝武将军事能力超强,在四周群敌环伺、缺乏天险关隘、受文官掣肘等多重不利影响下,成功守边自保三百余年,期间还多次主动北伐。
三、游牧民族国家化,外交止战、和平共存成为可能。
宋朝之前的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缺乏国家和领地意识,受饥寒压力驱动,他们南下劫掠的诱因、动力和频次均十分强烈。
从宋朝开始,游牧民族国家化趋势明显,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等国家政权,有领地兼蓄耕种就会有产出,而且宋朝根据和议每年还送去为数不少的钱粮绢布等“岁币”,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大减。加之谁也无法吞并对方,使得长期共存逐步成为了几国共识。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后,宋朝分别与辽、金在维持了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总体和平对峙共存状态。
若非遇到蒙古帝国这个超级战霸,宋朝国祚还将继续。蒙古骑兵是冷兵器时代世界第一强军,摧枯拉朽席卷全球,灭欧洲国家只需一个月,而灭南宋却用了半个多世纪,足见宋朝军事实力与底蕴。
四、经济活跃富足,为存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宋朝经济繁荣、财税充盈、民间财富等均远超盛唐,GDP占当时世界四分之一以上,妥妥的超级大国。后世终元、明、清三朝,均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宋朝粮食产量远超前朝,商业贸易发达,建立市舶司开展海洋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采矿冶炼、造船、造纸、印刷等手工业规模质量均高。
源源不断的商税、矿税和酒税等杂税,加之还诞生了“交子”这一金融工具,使得宋朝国库财税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五、制度设计汲取前朝教训,诸多亡国隐患几被全部消弭。
相权一分为三,设二府三司,宰相权力大为削弱,消除权臣乱政;
重文抑武,兵将分离,以文制武,武将权力束缚严重,地位低下,无武将造反之虑;
禁止外戚染指兵权和担任重要职务,杜绝外戚干政,
严控宦官数量,严禁宦官草拟诏书、参政议政和结交外臣,严防宦官专权。
六、科技文化空前繁荣,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十分浓烈。
古代四大发明宋朝就占了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三样。军事科技促进战力提升,如“床子弩”,据说要上百人才能拉开,远程射*了辽国主帅,萧太后悲痛不已,辽军士气大损,这才逐步有了后面的澶渊之盟。
宋朝教育、诗词、书画等文化发达,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个,是古代士大夫和读书人幸福感最高的时代。
宋朝百姓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空前提升,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官员普遍文化修养较高,具有较强的责任担当和精忠报国思想,催生了范仲淹、包拯、岳飞、陆游、文天祥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忠臣良将。
总之,由于上述原因,大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傲然挺立三百余年,在民族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围魏救赵”出自孙膑之手。
软弱的宋朝确能延续三百多年,这是为什么?我想到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宋朝开国者利用权谋,消除了武将篡权的可能。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弱”的朝代,但宋朝统治者成功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武将专权问题。大宋开国者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了武将的专权,继而以“守内虚外”、兵将分离、文官职权高于同级武将等办法限制了武将权力,使其很难有觊觎皇帝的机会。
二、宋朝的的经济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贫”朝代,实际上是朝廷税收政策不到位所致,而造成“国贫民富”。宋朝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多数百姓还是能够生活下去的。虽然宋朝爆发多次农民起义,但都是局部性的,很难形成全国性规模,对宋王朝统治未形成大的威胁。
三、宋朝的文臣发挥了重大作同。
宋朝是历史上对文臣最宽容的朝代,宋时几乎没有因文官的过失,而对其用刑。宋朝的文臣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治世能臣,他们往往挺身于危难之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具有理想、有抱负的。如赵普、寇准、王安石、苏轼、包拯、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寇准在辽兵进攻时勇敢站出,李纲等“秀才”们的勇击强敌,加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使宋代“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更催生了后来的像岳飞、韩世忠、文天祥式的一大批文臣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