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项羽得了天下,分封诸侯王。如果不是刘邦起兵*死项羽,夺了江山,天下必然很快会大乱,中国很可能四分五裂,成为无数个小国。
项羽在秦亡后建立“西楚”王朝,自称“霸王”。
他采用分封制管理国家,封赏反秦有功的将士及六国贵族为王,让他们各自占据一方土地,定期朝贡。
有人说,周朝也是分封制,不是还统治了790年吗?如果没有刘邦,难道项羽不能将天下传给子子孙孙,成为第二个周文王吗?
这不太可能。
项羽的几个致命性格缺陷,导致他不可能长久地拥有天下。
即使没有刘邦,项羽统治的时间就算长一些。天下也必然会战火四起,分崩离析。
一、刚愎自用,自大自满
项羽是个自我意识空前强烈的天才。
有的人通过勤学苦练,卧薪尝胆,成就一代伟业。有的人却凭借天生的灵活头脑和强健体魄,轻松就可以达到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项羽显然是后者。
他年少时,既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练剑。自己还振振有词:“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于是,项羽又开始学习兵法,不过只学了个大概就再也不肯深入研究下去。
可是上天对项羽却非常垂青,他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用下苦功就可以拥有这一切,该让多少人羡慕嫉妒!
正因为如此,项羽对自身的能力总是信心十足。
自信、自负、自傲、自高、自大、自恋,怎么形容他都很合适。
项羽从小就养成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唯我独尊型人格。对于别人的意见,他很少能听得进去。
最为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项羽破釜沉舟灭了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
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刘邦派军队守住,不允许楚军入关。
项羽这才知道,刘邦已经率先攻破咸阳,进入关中。
他下令楚军武力破关而入,并一路向咸阳推进。
刘邦听闻此事后非常害怕,项羽军力40万,自己只有10万兵力,相差悬殊。如果双方交锋,胜负可想而知。
于是,刘邦自动撤出咸阳,在霸上驻扎。
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是个非常贪财好色的人。进入关中后,既不贪图钱财,也不迷恋女人,看来他有不小的志向。大王您应该趁早*了他,以免养虎为患。”
项羽大怒,准备次日就剿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下属张良交情极好。他连夜偷偷跑到刘邦的军营,让张良速速逃走,以免全军覆没,死于非命。
张良不肯离开刘邦独自逃命,急忙向刘邦报告此事。
刘邦震惊之余,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请项伯去说服项羽,告诉他自己没有任何称王之心。为了能够获得项伯的鼎力支持,刘邦和他结了儿女亲家。
第二天,刘邦带着少量随从,准备了进献给项羽的贵重礼品,去鸿门请罪。
此时项羽原本愤怒的心情在项伯的游说下,已经有所缓解。
眼看刘邦又亲自前来请罪,表现得非常卑微,极力表明自己的忠心不二。项羽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本就不想*掉刘邦了。
鸿门宴上,范增不时向项羽打眼色,举起自己的玉佩三次,示意项羽尽快行动。项羽却一直沉默,没有什么反应。
范增又气又急,只好悄悄招来会舞剑的项庄,对他说:“君王仁慈,不肯*掉沛公。你去舞剑,趁机*死沛公。”
项伯看到项庄几次将剑尖对准刘邦,都及时站出来挡住了项庄,范增的计策未能成功。
这时候项羽根本没有关注刘邦,他的注意力被刚刚闯进营帐的刘邦下属樊哙吸引住了。
樊哙连饮了两斗酒,吃了一条生猪腿。
这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壮士正是项羽所欣赏的。樊哙趁机说:“秦王有虎狼之心,*人如麻,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他。沛公先进了咸阳,任何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还将军队退到霸上,等着大王您的到来。”
樊哙言必称项羽为大王,并表示刘邦只想被封侯,对称王没有任何想法。
项羽听得很高兴,又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刘邦更加不在意。
鸿门宴本是项羽铲除刘邦的大好时机。可是项羽却不顾范增的多次提议,认为刘邦已经服软,没有*他的必要了。
范增大失所望,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幸的是,楚汉相争的结果竟然让范增一语成谶!
自尊心极强的项羽难以听进他人的意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容忍不了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左。
因此,在楚汉实力走向变化的转折点“鸿门宴”中,项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二、不能识人善用,排斥贤能者,任人唯亲
君王与谋士,往往是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项羽刚刚起兵时,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前来投奔他的人中不乏军事、谋略奇才。
可是,他却不肯对有才之人多加赏识,反而多疑猜忌,不肯重用。导致不少能人异士纷纷离开项羽,转投他国。
1】陈平
陈平曾经是项羽的谋士,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
随后,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陈平受命攻打司马卬,得胜,平定殷地。
不久后,刘邦东征攻下殷地。胜败本是兵家常事,项羽却怀疑以陈平为首的平定殷地的将官们在其中做了手脚,打算将他们全部诛*。
陈平得知信息后,因为害怕,偷偷逃走。
经人引荐,陈平见到了刘邦。两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
刘邦问陈平:“听说你原来是帮助楚霸王的,现在又来帮助我,为何?”
陈平回答:“我侍奉楚霸王,霸王却不信任我。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
刘邦重重地赏赐了陈平,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
从此,陈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刘邦麾下最为重要的谋臣。
2】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麾下的一个普通士兵,他多次尝试为项羽献计,却得不到项羽的赏识。
刘邦入蜀之时,韩信离楚归汉。
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开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韩信率军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威震天下。
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大战,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和垓下之战都出自于韩信神出鬼没的策划。
最后将项羽围在垓下,四面楚歌,被迫自尽的正是他看不上的韩信。
韩信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披靡。被人称作“战神”,“兵仙”,“国士无双”。
刘邦最后能够战胜楚霸王项羽,统一江山,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韩信居功至伟。
如果项羽能够早日重用韩信,不夸张地说,天下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3】范增
对项羽忠心耿耿、屡出奇计的范增,最终也落到了被项羽猜忌的下场。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无奈之下向项羽求和。
项羽看到刘邦低三下四地卑微求饶,就打算放过他。
范增说:“此时很容易就能击败汉军,如果现在把他们放走,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项羽听了此话,就打算急攻荥阳。
正在此时,已经做了刘邦谋臣的陈平设计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
当项羽的使者与刘邦会面时,刘邦叫人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席间,刘邦细看使者,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
于是刘邦便命人更换佳肴,用粗茶淡饭招待项羽的使者。
使者回来报告项羽后,项羽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情,心里扎了一根刺,此后一步步夺去范增的权力。
范增气极,怒道:“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
项羽立即就答应了。范增心灰意冷,郁闷不乐,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刘邦闻知后幸灾乐祸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陈平、韩信、范增、英布、周殷、吕马童这些才能过人的奇才,本都是项羽手中的利器,却被他送人的送人,弃用的弃用。
而多次吃里爬外的项伯,却得到了项羽的重用。这实在让人费解。
不能识人善用,是身为君主的大忌。
项羽错过了那么多人才,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丢了天下不足为奇。
三、崇尚武力,凶狠残暴
项羽尚武,嗜*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项羽攻下城池后,往往要屠城,甚至烹煮活人。
《史记》中记载,项羽在襄城、城阳、新安、咸阳、外黄等地都进行过大屠*。
攻入咸阳时,项羽*了秦王子婴,火烧秦宫,大火持续三月不灭,死伤无数。
破齐后,项羽屠*齐人无数,大劫掠大烧*,尸横遍野。
项羽攻打新安时,秦国大势已去,秦国大将章邯带领20多万秦军投降。项羽担心秦军日后作乱,竟然将投降的秦军全部坑*。
项羽的残暴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项羽大军征战之处都会激起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也引起了天下百姓的怨恨和反抗, 失去了民心。
四、如果没有刘邦,中国会怎样?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后四年,就被刘邦围困,被迫自刎于江边,结束了短暂却勇猛的生命。
如果没有刘邦,项羽做西楚霸王的时间或许会长一些。
不过项羽刚愎自用却缺少谋略,不会笼络有才能之人好好治理国家,过于残暴而失了民心。他的霸王不会当得太久。
如果没有刘邦,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场景:天下诸侯逐鹿中原,就像曾经的战国时期。
项羽所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各自为政,互相火拼,直到有一个才能卓越之人将所有诸侯国兼并,开创一个统一的新局面。
有人设想,如果项羽坐天下的时间足够长,中国疆域上会有很多小的国家长期存在,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
我认为诸侯国的出现都是很短暂的,不可能长期存在。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分崩离析的时候并不少,最后总是能够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个统一的祖国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对此你怎么看?
从三个方面来看,如果项羽得了天下会如何!
第一,政治。
各位不要错误的以为项羽就是个领兵打仗的将军,没有政治观念。
要知道,他出身就是楚国的超级贵族,在那个时候,贵族读书是稀松平常,不读书才是不正常的。
后面的大家也大概知道,楚王熊心兵分两路,一路以刘邦为首主攻咸阳,一路以宋义为主,项羽为辅牵制其余诸侯,并喊出,谁第一个夺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
很显然,刘邦才是。但是刘邦在搜刮一空以后,又怂了,把财富留给了*宋义,*楚王的项羽。
然后项羽就做了老大,接着他干什么事了?又是分封诸侯。这就好比是你又要重现战国七雄之旅一样。
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最多也就做个诸侯老大这个眼光,哪怕你有能耐的跟刘邦一样,非项不封王,非功不侯也行啊?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难看出,对比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项羽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要重现诸侯之旅,那么中国要实现大一统,起码还得晚个几百年。
第二,军事。
那会诸侯之战,其实项羽赢得还是挺多的。
比如着名的彭城之战,以三万骑兵大败刘邦诸侯联盟的五十六万联合军队。
表面上,项羽凶名赫赫对不对?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去解读当时的状况。
项羽在接受了刘邦的财物之后就自认为是诸侯老大了,其余的势力都得听他的分封才行。
当时他的心思也挺有意思的,我多分封几个诸侯王,把势力分散一下,这样以后谁也打不过我了。
但是事实是,他真的低估了那个流氓刘邦的能力。
就在项羽北上平定山东三王叛乱的时候,刘邦带着一些势力比较大的诸侯偷家来了,一举攻进了彭城,进去之后联军就是一路抢一路劫,把项羽留下来的家底洗劫一空。
项羽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人都傻了,急忙命令自己所有的骑兵部队连夜回防,就三万。
这三万人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身披甲,咸阳那里夺来的。其次,带秦弩,也是那里夺来的。秦弩什么概念?在当时吊打所有弓箭,有效射程比普通的多了一倍。
而那五十六万联军什么概念?九成九都是步兵。
古代骑兵对步兵优势有多大就不用说了吧,还各个穿甲,带秦弩。
所以这三万骑兵迅速回防,而且还是在凌晨以偷袭的模式直接穿插进了联军内部,来来回回收割人命。
刘邦在干嘛?第一时间就撩蹶子跑了,带着自己那部分部队直接撒丫子跑。
半天的时间,五十六万联军被*了十几万,跳河淹死十几万,基本上可以说是全军覆灭了。除了刘邦那里,因为他跑的快。
明面上看,项羽盖世神威,三万大破五十六万。
实际呢?赢是赢了,家被偷了啊,物资全没了,古代打仗就是打钱打物资啊。
刘邦呢?看似输了,但是实际,死的都是联军,死道友不死贫道啊,关刘邦什么事?反正人也跑了,钱也抢够了,一波发展,壮大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项羽真的只会打仗,就只会打仗。虽然他有头脑,但是他的眼光太狭隘,他没有刘邦全局考虑的眼光,所以如果后期项羽得了天下,恐怕穷兵黩武说的就是他了。
第三,人品,也就是人设。
项羽出身楚国超级贵族,在秦始皇时期因为犯法被通缉,跟着叔叔项梁跑到他好友那里躲灾。但是人也狠啊,人家好心收留你,你反手就把恩人给宰了,然后起兵造反。
第二,为了一己私利,诛*楚王熊心。
楚王是谁?楚地的君主,名义上是刘邦和项羽的君王。刘邦也是楚人。
项羽气不过楚王在叔叔死后不让他领兵攻打咸阳,让刘邦夺了先机,竟直接在战时诛*主将宋义,接着诛*楚王,然后直接追着刘邦跑,讲实话,刘邦当时也被这个不讲武德的项羽弄怕了,这才乖乖的退出咸阳,俯首称臣,连财宝都给了项羽。
第三,临阵脱逃,逼死虞姬。
在后面的争霸当中,亥下之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刘邦几十万军队围了项羽的十万军队,并在四面唱起了楚歌,想兵不血刃的拿下项羽。这就是着名的四面楚歌的由来。
前面说到过,刘邦也是楚人,刘邦项羽,其实就是楚军打楚军。说破天你唱个楚歌,手底下的士兵也是楚人听的懂,大家都是楚人,就算投降了,了不起就是换个大佬呗,难不成还能被同乡*了?
刘邦就是打的这个主意,他真正想的是,收编这些楚人,干掉项羽。
项羽也清楚,所以在当时他干了一件特没品的事,抛弃将士们,带着八百勇士跑了!
连虞姬都没带。
这里重点说下虞姬。
虞姬,名虞,没有姓,就不难看出,她不是贵族,是平民。项羽收她,纯粹是纳妾。因为项羽有妻子。
古代娶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虞姬不是妻子,是妾,且,娶妻娶贤,纳妾纳色,这里只能证明虞姬很美,美得项羽打仗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要带着她。
但是她的命运如何呢?很悲惨。
那十万将士好歹项羽还没通知,就跑了。但是跑之前,是专门逼死了虞姬的。因为项羽也是个大男子主义,不可能让自己的女人被敌人俘虏,面子上挂不住。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凭什么说是逼呢?难道不能是虞姬自己愿意自*的?
呵呵,项羽当时还专门作了名叫骇下歌的诗歌,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概意思是,想当年我项羽也是英雄盖世的豪杰,奈何现在时运不济,连我的乌骓马也跑不动了要死了,要死了我也没办法了啊,虞姬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你品,你细品!
我该拿你怎么办呢?是你自己自*还是要我来动手呢?
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出现第三种情况,要么自*,要么只能被项羽*掉。
虞姬的心理呢?苦涩无比,自己跟的君王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自己的名声逼死自己。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目中无君无父,自私自利又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如果得了天下,会昏庸到哪种地步?至少有一点,底层百姓又会苦不堪言!!!!!!!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如果他得了天下,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汉人说法。
第一,项羽当年的死对头是刘邦。
正史中,垓下之战,刘邦是对项羽赶尽*绝的。
同理,为了一统天下,在前面吃了几次亏之后,如果项羽能占据上风,也是会对刘邦赶尽*绝的。
而项羽得了天下后,国号必然是楚了,所以便不会有后面我们是汉人的说法了。
至于会不会有楚人的说法,这是不能确定的。
因为之所以会出现汉人的说法,是因为刘邦的后人,文景二帝以及汉武帝三代传承,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强盛的大一统王朝。
后来,汉元帝时期又涌现出了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口号。
因此,后人对于汉人这一称谓的认可,其本质便是对于大汉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开国之君,所以刘邦在世时,汉朝并非强汉。
同理,霸王虽勇,却非治世之才,如果他建立了大楚王朝,他的后人会怎样来管理这个朝代,依然是个未知数。
因此,霸王夺了天下后,汉人的说法就不存在了,至于楚人的说法,则需要看他的后人了。
第二,项羽作为开国之君,会是个好皇帝。
其实项羽的性子是比较直接且正义的。
他从不欺负弱小,并且品德极佳,极其重义气、看重道义。
这点,从他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和在一次大战中,抓了刘邦的父亲占据上风,却被刘邦几句话说得羞愧难当便可看出。
可见,在项羽的内心,道义这些东西甚至比天下还重要。
并且,纵观古今朝代史,凡是贵族出身当皇帝的人,都十分有涵养,不会轻易去鱼肉、虐待百姓。
作为昔日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项羽多半是个仁君!
第三,项羽做了皇帝后,对匈奴这些少数名族的威慑力不会低于汉朝。
相比于刘邦,项羽更擅长打仗。
所以不用等霍去病出生,项羽在有生之年便会控制住少数民族这些混乱局面,从而为中原王朝百姓争取到多年的喘息及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参考大汉王朝,项羽得了天下之后,其后人必然有败类,大楚在大一统后,也必然会在未来的岁月里,遇到轰然倒塌的一天。
根据项羽的特点,他统一天下后,在他在位期间,百姓过得不会很差,相反,可能会出现一个比文景之治更靠前的盛世。
同时,天下无敌的项羽,也能做到汉武帝的成就。
不过,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项羽得了天下后,仍然打不破封建王朝的桎梏,中国仍然会在之后的岁月里经历各种盛世和战乱,经历各种繁荣与挫折,包括近代所受的种种屈辱。
不过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拼劲以及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种种智慧,都会让中国最终走出战火的洗礼,迎接到黎明的新生!
对于楚汉相争,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项羽是最终的失败者。但是准确来说,项羽是一个从胜利者,经过斗争,最后成为一个失败者。
其实也不存在假设项羽得了天下的问题,因为在巨鹿之战后,项羽率军攻破刘邦派人坚守的函谷关,在鸿门宴给了刘邦一个下马威。
此时项羽已经得到了天下,楚怀王已经无法领导他了,项羽向楚怀王申请分封,楚怀王拒绝了他。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戏下分封天下诸侯,他俨然已经是天下的共主了,此时他已经天下在握了。
项羽得到天下后,结果怎么样呢?
项羽分封,太意气用事,导致各路诸侯对分封都不满意。先是齐国的田荣起来反对他,吞并齐地诸侯,自立为齐王。
对他怨气更深的刘邦,在汉中蛰伏一段时间后,以韩信为大将军,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攻入关中,还定三秦。
此时项羽深陷与齐国交战的泥潭中,无暇西顾,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夺取关中。
紧接着赵地的陈余和赵王歇也不满项羽分封,陈余打败常山王张耳,拥立赵歇为赵王,赵王歇封陈余为代王,任赵相。
就这样项羽刚刚拿下的天下就分崩离析了,楚汉相争拉开序幕。刘邦联合诸侯,趁项羽在城阳围攻齐国,攻下彭城,项羽率三万精骑千里奔袭,彭城之战大败刘邦。
刘邦好不容易借助天气,逃脱项羽的围*,逃到荥阳、成皋一线,双方在展开拉锯争夺。
刘邦趁在荥阳一线吸引项羽注意力的时机,双管齐下,派韩信、曹参、灌婴、张耳开辟北方战场,攻灭赵国、齐国,收服燕国。
又派说客随何劝说九江王英布,反叛项羽,从三个方面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项羽在荥阳被刘邦搞的疲惫不堪,双方在鸿沟订立和议。
项羽撤军后,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和约,率军追击粮草告罄,人困马乏的项羽军。
最终在垓下会合各路诸侯,将项羽大军团团围困,项羽率领八百人突围,在东郡被灌婴的五千精锐追上,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假如楚汉战争中,项羽击败刘邦,获得最终的胜利
项羽和刘邦的争夺,其本质是一统派和分封派的争斗。项羽作为跟法家思想绝缘的楚国贵族出身,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分封制的坚决拥护者。
所以,如果项羽击败刘邦后,必然会出现下列几种现象:
第一个现象,再封功臣,维护霸权。
项羽击败刘邦后,必然会再度进行分封。这次分封的主要功臣,必然是楚汉战争中建立功勋的将领。
项羽集团有资格获得分封的,预计是龙且、钟离昧、周殷、季布等人。这些人在项羽的楚国初期,将是维护安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个现象,诸侯割据,纷争不断。
但是消灭刘邦后,天下就是项羽说了算吗?恐怕不是,以项羽的实力,打败刘邦后,基本很难有了力量再消灭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了。
那么天下在出现一段短暂的平衡之后,又会陷入纷争战乱之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项羽灭秦后,不久他就投入到征伐之中。
在历史上,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同样是征伐不断,之所以没有影响大一统的格局。这完全是因为刘邦高超的政治手段,以分化拉拢的怀柔手段,消除了各诸侯的强烈反抗。
但是项羽明显不具备这项技能,而且项羽即使消灭刘邦,西楚政权也很难控制关中,所以关中王恐怕是从刘邦集团中出现的一位投降者。
项羽的声望会再度达到一个巅峰,各路诸侯为了自保,会采取“合纵连横”的手段来对抗项羽。这样话会回到战国初期的那种力量平衡中,各国虽有争斗,但谁又奈何不了谁。
第三个现象,关中、赵国、韩信逐渐联合,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项羽击败刘邦,享受中原霸主的无上荣光的时候,在北方的诸侯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比如张耳的赵国、臧荼的燕国,他们既要面临中原诸侯包括项羽的收拾,又要面临北方强大起来的匈奴的威胁。
这个时候,他们就只能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或者是给自己找个可以臣服的主子。
对张耳来说,最强力的靠山有两个,一个是齐国的韩信,另一个是关中的刘邦残余势力,毕竟他们有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此后长期的与匈奴、项羽的对抗中,这三股势力最有可能凝聚成一个集团,形成一个最强大的诸侯国。
第四个现象,社会变革会越来越快,百年内天下再度一统。
从上古社会进入东周之后,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快速,“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虽然存在。
但是天下一统是时间越来越久,分裂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天下人享受到了统一的甜,就不愿再遭受分裂的苦了。
春秋时代经历了三百多年,三家分晋后,战国仅仅二百多年就完成了统一,秦末乱世,五年时间分出胜负。
唯一的例外就是五胡乱华造成了乱世,持续了二百多年,那是因为异族入侵,文化重组带来的社会阵痛和变革。
此后乱世的时间基本都没有超过五十年的,一团乱麻的五代十国,也基本五十年内绝处胜负。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实要说,项羽彻底击*刘邦,从而获得天下,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彭城之战被刘邦逃走后,迅速调整战略,积蓄实力,楚强汉弱的天平已经慢慢转变为汉强楚弱。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也是经常动不动就飘了,被项羽狠狠收拾一顿。但是刘邦总能迅速恢复,就像当初的秦国一样。
反观项羽,与刘邦作战,屡战屡胜,失败一次就嗝屁了,很难再起来了。争夺天下是一场持久战,季度考验恢复能力,项羽差太多,岂能获胜。
而且以项羽楚国贵族出身的认知,他也不可能像刘邦和后世的皇帝一样掌控天下。
就像项羽多次征伐齐国,也仅仅是*掉反对他的齐王,换一个听话的就撤军了。楚汉相争,如果项羽获胜,他最多也是*死刘邦,另立刘盈或者其他人为汉王就回家了。
所以说,两三成的几率下,项羽击败刘邦,也只能是维持一个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天下,等待另一个秦始皇出现,统一天下!
以项羽的思想还是要走分封制,很有可能会造成中国自秦统一以后的再次分裂,中国最终会成为像欧洲那样文化传统类似的国家集合。将对世界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视频加载中...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追思楚霸王项羽的诗句。在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中,项羽说自己之所以乌江自刎,是因为他兵败有愧,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如果他真的放下身段过江,结局就会不一样吗?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在垓[gāi]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带领800多人浴血奋战*出重围。在汉军的一路追*下,到达东城时只剩下28骑兵,身后却是几千汉军,按理说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走投无路,但他却没有选择自尽,反而带领手下冲入敌阵,斩*百余人又将汉军逼退。(帝国的兴衰)铜墙铁壁的包围项羽都毅然突出,这一路奔逃也显示出他其实早有退守之意。但在乌江边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时,他却留下慷慨遗言自行了断,这显然不仅仅是傲气使然,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司马迁在《东越列传》中说得很清楚,秦末战争中闽[mǐn]越人听从项羽号令共同伐秦。秦灭之后,由于项羽身为灭越的楚人后裔,对闽越人挟[xié]有私意,所以唯独没为闽越首领封王。(伐秦封王,帝国)楚汉争霸一开始,闽越人就站到了刘邦一边。项羽兵败之时,闽越人已经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兵将零落的项羽,即便逃过乌江也很难再打出一片天地。于是,项羽才做好了*身成仁的准备。与其渡江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自刎,留下千年美名!
无论怎样发展都是潮流时代性的人民所向,否则咱们中国伟人说过人民就是水,指挥者就是龙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铁的定律,不管谁都是如此。如果孙悟空上台、谁还能磁护猴啊?
项羽得了天下,就没有了汉,没了三国,没了,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包括我们现在的名字也都没有了。历史被改动蝴蝶也会煽动从来改变了一切。不过以项羽那德行估计得天下后又会分裂出几百个诸侯国然后会有人站出来推倒或者诸侯国出了个人杰带灭了楚然后出现第二个秦始皇。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汉王朝没了会变成楚王朝
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和现在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几千年来都尊从的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体系,虽说有的朝代有法家思想的变革,但大多数时间都不长,长期以来,不管哪个朝庭,他们还是用儒家思想维护它们的统治,鉴于中国发展历史,即就是项羽得了天下他还能怎么样呢,他还不是尊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用儒家思想维护他的统治,这个是不会变的。要说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变革,结束了孔子儒家思想几千年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才是真正的不一样。
项羽不会得天下,因为他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他的人生必然是一个悲剧。
1、因为他性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会用人。
2、项羽力拔千金,作战英勇无比,无人能比,而且又有贵族的身份,所以心中有一种傲气。而恰恰是因为傲气,容易太过自信从而轻视敌人,傲气是非常容易导致失败的。
而刘邦恰恰善于用人,刘邦因为知道自己身份低微,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才会仰视别人,会求贤若渴,会吸引很多人来帮助自己,并能够发挥别人的长处。一起来帮助自己,为自己打天下。
3,项羽容易意气用事,性格暴躁,他一把火烧掉阿房宫,也烧掉了很多的珍贵文物。他憎恶秦始皇,不应该建立在毁坏建筑上,这就决定了他做事莽撞与不理智。
因此,项羽的弱点决定了他不能够夺取天下,也决定了他不能管理好国家。
认知美、探寻美、
发现美、热爱美。
追寻美的足迹,
过美丽人生。
丽文悦心,
用美丽文字,
愉悦心灵。
编者茹立文,
文学爱好者,
喜欢文学与诗歌。
愿生活与诗常相伴,
愿岁月与美常相依!
图片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