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面子却赢回领土,为何有人说清朝才是日俄战争最大赢家?

admin 32 0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永远的痛。因为战争发生在我国的东北,但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无力阻止,只能宣布中立。如若俄国打胜,很可能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以法理的形式占领东北,那东北可能就回不来了。(可以参考沙俄是如何占领外东北,外西北的)战争结局是虽然日本取得最后胜利,但也是惨胜,短期内无力消化东北,清朝又取得了对东北的控制。(虽然也出卖了一部分主权给日本但是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为以后日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输了面子却赢回领土,为何有人说清朝才是日俄战争最大赢家? 生活

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清政府与列强签署《辛丑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量白银,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计9.8亿)之后,八国联军才撤出北京和天津两地驻军,把地盘归还给中国。其实,签约赔款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重要的是清政府此时丢掉了整个东三省。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沙俄趁机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俄国惨败,东三省才归还给清政府。从1900年-1905年,俄国控制东三省长达5年时间之久。

1904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的东北爆发了一场历时一年多的战争,史称“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终,中国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很兴奋。俄国战败,势力范围缩到了东北的最北部,这场日俄之战,沙俄陆战海战都败给后来崛起的日本,这不仅让这个老牌帝国主义颜面尽失,而且元气大伤,国内大乱,再也没有能力和心思顾及清朝的东北。而日本虽然战胜,但是没有从俄国得到土地和赔款,自身也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日俄相争,清朝渔利”。日俄战争持续了一年半之久,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历史罕见。1905年8月,在美国的调停下,均已精疲力竭的日俄开始和谈。9月5日,双方达成《朴茨茅斯条约》,日俄战争宣告结束。以得失大局衡量,清政府最看重的主权和领土在《朴茨茅斯条约》中得到确认,接受这份《条约》对清政府算是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当然,即使再不满意,清政府也没别的选择。”


看到这个问题,我对于有些朋友的阿Q精神有了更新的认识,两个帝国主义在我国领土上打的战争,造成无数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的战争,竟然还让许多朋友整出正能量来了,佩服佩服。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场发生在我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大清朝都是输家。

在战争开始前,中国的东北地区已经被俄国渗透的不成样子,大清朝已经对东北逐渐失控。1900年,慈禧太后这个疯婆子向列强宣战,结果被列强摁在地上摩擦。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其中的主力就是俄罗斯人,而且在这些国家中最野蛮最残忍的就是这些俄罗斯人,而大家印象中极为凶残的日军竟然成了八国联军中最文雅的人。

随着八国联军朝北京进军,俄罗斯利用与中国接壤的便利条件,开始了在东北所谓帮助清政府建立秩序和安定的行动。他们调动18万军队分七组,准备进入中国,在1900年的10月6日,铁岭沦陷,南北两路俄国强盗胜利会师,东北彻底沦入俄罗斯人之手。

中国东北是这个现状,对于一直对东三省垂涎三尺的日本来说,他们完全不能接受。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为了争夺东三省的霸权,日本人于1904年2月6日和俄罗斯断交。两天后,日俄战争爆发。

这一次日本人又是不宣而战,看来1941年12月8号,山本率领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是在37年前的日军在致敬!

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北爆发,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交战双方为了争夺第三国的利益,在第三国开战,而这个第三国政府竟然对外宣布中立。对你没有看错,咱们大清朝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底线,他们竟然对这场战争宣布中立,不要脸,真的太不要脸了!

这也是作为一个弱国的悲哀,日本和俄罗斯相当于两个棋手在对弈,而中国则充当了那个棋盘的角色,可悲可叹。

这场战争对于东北人民来说,无异于一场浩劫。当时的盛京时报曾有记载,

“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妻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的东北人民受到了波及,死伤枕籍,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炎黄子孙在这场战争中丢了性命,这可不只是丢了面子这么点事儿了。

这场战争最后日本获得了胜利,日本人顺便取代了俄国在东北地区的特权,成为了东北地区实际上的霸主,满清与日本签订协议,割让旅顺大连两处,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和矿产,同意日本人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根据这个协议,日本人开始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大地区,并且派出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这支部队就是后来臭名昭着的关东军。后来这只邪恶的部队成为了日本侵略我国的急先锋,九一八事变就是他们的杰作。

所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满清政府拿回了东北一些地区的控制权,但是却种下了日本侵华的种子,所以说这真的赚了吗?


清王朝通过日俄战争,

将俄军逐出东北大部!

但俄国侵占西北多地。

日本将东北殖民地化,

并以此作为战略后方,

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

影响到到亚太的局势,

满清王朝,祸国殃民!


日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荒诞的一幕,两个别的国家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仗,可作为这片领土的主人,大清朝廷却保持中立。

关于这一场战争,教科书也早已经有了定论,就是一场日俄双方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利益而发起的一场“狗咬狗”战争。


日俄战争的背景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04年至1905年。在此之前的十年里,中国经历里两场大的变故。一个变故就是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甲午战争,另一个变故是发生在1900年间的庚子之乱。这两个跟头,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栽的两个最大的跟头。

而在甲午战后,已经占领了朝鲜的日本,下一步扩张的目标就是中国东北。看俄国人这样步步为营,自然是不满。东北,特别是旅顺本来是日本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在俄国人逼迫下又吐了出来。


彼时大清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按照“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两年内不能购买军火,除此以外,还要负担巨额经济赔偿,就是想要收回国土,国力上也不允许,如此一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但志在以朝鲜为跳板,抢占中国领土的日本却不想看到到嘴的肥肉让俄国人给抢去了,加之英国对俄国妄图抢占中国东北的做法十分不满,暗地里支持日本,让本来对俄国有些害怕的日本坚定了信心,他们利用欧洲列强对俄国妄图独霸中国的不满情绪以及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与1904年发动突然袭击!


日俄战争经过

简单概述一下日俄战争经过:日本人首先发难,与俄国断交的同时(1904年2月5日)突袭旅顺,之后马上在辽东登陆。然后双方在旅顺展开了激烈争夺,尽管日军突袭有一定效果,终还是没能全部占领旅顺,只能改了迅速攻占旅顺的计划为长围久困。

在激烈争夺旅途的同时,日俄军队在辽阳展开会战,日军损失惨重,但沙俄没有抓住战机,乘机扭转形势。辽阳会战后,日俄两军在奉天与辽阳之间的沙河地区展开对峙。就是在沙河对峙的同时,日军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拿下旅顺,取得了完全的制海权。旅顺战役的胜利,成为日俄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由于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湖路段尚未通车,沙俄无法快速地支援战场,让日本军队从一开始就占据上风。无处不在的腐败也让俄军战斗力大打折扣,日本军队越打越有信心,

1905年初,双方展开了投入兵力最大的奉天战役,以俄军惨败而告终。在奉天会战中,俄军损失近12万人,日军损失约7万余人。奉天会战基本宣告了沙俄的战败。

当年5月,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俄国从半个地球外调来的主力舰队,打消了俄国最后的翻盘希望,此后俄国境内爆发“1905革命”,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趁机兴风作浪,惊慌失措的沙皇为了缓解国内危机,不得不对日本让步,日俄战争就此结束。


日俄战争的结局

沙俄没有战后赔款,清朝日本虽然接管了沙俄的全部在华权益,但清朝只出让了绿旅顺等几个据点以及南满铁路权益。这点利益对胃口极大的日本来说连鸡肋都不如。当然,这也与英美不想日本做大做强有直接关系。

东三省收回后,清朝也没有闲着,1907年东三省开始实行行省总督制,徐世昌出任总督,同时从北洋六镇抽调部分军队参与东北防务,除此以外,还大力发展东北的经济,开始有组织的引入移民。


这些政策,对于稳固东三省的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当时的环境下,与中国接壤的俄国对中国领土的威胁远远高过日本,如果这场战争以俄国胜利告终,东三省为俄国占领,那么随着后来的二次世界大战,东北大概率和西伯利亚或者外蒙古一样,脱离我们的国家,成为苏联或者俄罗斯的一部分,即便我们是二战战胜国,以俄国的尿性,想要索取回来恐怕是千难万难,如果那样,我国北方将重现北宋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悲剧,面临灭顶之灾!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几年前就曾经出现过,几乎类似问题每年都会被放出来。其本质上和某个城市出的关于日本侵华弊大还是利大的历史考题一样让人觉得很无下限。

主权尊严同样重要,同样不能随意丢失,特别会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下更是如此

输了面子儿,就是输了主权尊严,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特别是在现在,“输了面子儿却赢得实质利益”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国际关系中,一些人经常教育我们的事情。

前者,例如有人对“职场潜规则”的隐忍,用以换取职业升迁、利益上升,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做了公司的管理者、所有者,会让公司的价值观如何?所有人都应该清楚。

后者,为了暂时的短期的利益,对霸凌一再容忍,那所谓的“整体利益”去说,其实就是一种“为了自己的苟安”而找的托词而已。

历史问题和今日问题在许多现象上是相同想通的,对于历史某些问题的“胡搅蛮缠”“自鸣得意”,就会影响今日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历史问题受意识形态影响比较大的原因。

连清朝人自己都觉得日本和沙俄都是敌人,后人中的某些人为什么要拿着所谓的“客观”去谈“感恩”日本呢

清朝所谓的赢回领土并不确切,就是当时的人都明白日本也是一个“侵略者”,只是因为沙俄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危险性更大,日本是新的帝国主义国家未来将是大敌。

日本的胜利也并非日本的胜利而是“英日同盟”的胜利,是英国为了抑制沙俄扩充而让小弟出面的一场战争。那么,有些人是不是又要感恩英国呢?对了当时美国也很支持日本,日本甚至认为没有英美的财力支持,日本打不赢。

那干脆,就把美国也一块儿感恩吧。

晚清政权是一个毫不知道“珍惜”的腐朽集团,假如1905年后能够真正“洗心革面”历史可能真的会有大不同。但就算是“赢家”,晚清政府也永远是“输家”

对于一个腐朽的政权,晚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一直在妥协投降。沙俄侵占东三省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李鸿章更是同意以出卖整个北方边疆地区(从新疆到内外蒙再到东四省)的主权和经济主权,以换取沙俄撤兵并支持清廷。要不是慈禧当时还没有糊涂到底,坚决不同意签署条约,那么,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条约就被签订了。

慈禧死后,换上来的摄政王基本是糊涂到底,拖延改革、设立“皇族内阁”。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投降,又一贯地明明受了欺负还要装成自己是“胜利者”,这是腐朽政权最爱玩的那一套。

由此,“日俄战争”就算清廷是赢家又怎样?因为它注定是输家,所以它永远不是“赢家”。

占据东三省的日本“二战”后被我们收复,沙俄也同样会在“一战”失败

这时,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日本胜利,东三省就会被一直侵占。

这种观点很显然是忘记“环境”的观点,东三省与沙俄侵占的其他领土不同之处在于,该地区已经被汉人大量开垦,已经充分儒家化。正如日本虽然侵占了东三省14年,但是他终将被收复一样。

受到美英控制的段祺瑞政府,既然可以“虚张声势”地加入“协约国”。在1914年“一战”的时候,因为东三省乃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固有领土”,也就只能是“真刀实枪”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既没有必要感恩日本。也没有必要自鸣得意什么清廷“以夷制夷”获得胜利,这是很丢脸的事情,还当成宝贝拿出来现。我甚至认为:清廷的妥协不敢担当,反而加速了失败灭亡。

因为东三省虽然名义上被清廷控制,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控制东三省的仍然是日俄和马匪。


日俄战争是在大清的土地上开打,战争的结局是俄国战败!日本也想像对清国一样狮子大开口,但结果是,俄国一分不给,俄国的自身利益连根毛日本都得不着!俄国也只是将在清国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这也为日后民国时期日本的侵华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被大清养肥了的日本,是清朝留给民国最大的负担!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控制了东三省,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给中国造成灾难深重的日本,就是被清朝给惯凶、养肥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朝代,清朝人的辫子早已经剪掉了,但在一部分人的心中依然留存,直到今天还在有人给它歌功颂德,唱着赞歌!


输了面子却赢回领土”,有人说清朝才是日俄战争最大赢家?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场发生在我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大清朝都是输家。

在晚清挨打不断的耻辱史上,爆发于1905年的“日俄战争”,堪称叫多少国人耻辱到扎心的一仗:日俄这两只“虎狼”动员近百万陆海兵力,在中国东北沿海大打出手。速射炮机枪手榴弹等新式装备与全新战术,叫各国军事迷津津乐道。获胜的日本一方,20世纪时还拍了一堆经典影视剧炫耀此仗。而作为“主人”的清政府呢?却只是乖乖站一旁,乖乖看着热闹。如此窝囊到家,堪称世界近代战争史上的奇景象。

但这么一段窝囊历史,后来却也惹来一些“新解读”,一个流行已久的说法是:大清丢人现眼不假,但国土保住了啊。所以算起来,“输了面子”的大清,也算是日俄战争的大赢家嘛。

我想清政府最晚的时候应该是庚子国变

因为沙俄趁此机会侵占江东六十四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并出兵东北,中国军民奋勇抗击仍然没能挡住侵略者的铁蹄,大片国土沦陷。而且沙俄还要赖在东北不走,开出了苛刻的撤兵条件,极大的损害了中国主权。

再加上之前俄国从中国抢夺了大片国土,因此中国上下对俄国的仇恨超过了对其他列强的仇恨,所以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抵制俄国的运动。不过清政府很高明,把沙俄开出的条件透露给了列强,所以在道义上清政府占高了一层。不过虽然列强普遍干涉沙俄侵占东北的行为,但是沙俄是个十足的强盗,骨子里都是劣等的强盗基因,所以自然无视列强的干涉,继续赖在东北不走。

所以,清朝该玩的就是引进外部势力,以平衡沙俄的势力,防止沙俄在东北做大。而日本则觊觎东北,所以只能引进日本,来平衡沙俄的势力。这主要有三点好处:

第一

这样可以把自己摘干净。毕竟沙俄惹不起,那就找个能惹得起的,而且表面上由于宣布中立,自己摘的干净,所以清政府背后里小动作频频。比如表面上照会两国,表示严守中立并禁止两国在非交战区交战,背后里没少派军队刺探俄军情报并透露给日本,同时当时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募捐活动,为何募捐,支持日本打俄国去啊。

第二

引进日本来平衡俄国。毕竟沙俄和日本都不是啥好东西,所谓二狗相争必有一伤,让他们狗咬狗总比一条狗赖在东北强,这样东北不至于被两国任何一方吞并,反而能保证中国对东北继续拥有主权。即便日本战败,那么俄国在中国东北必然实力大损,再加上因为战争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所以清政府到时候自己动手也可以,

第三

就是争取时间,以图自强。既然惦记着报仇,就需要自强,但是自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让列强在中国勾心斗角,尽量拖延其全面侵占中国的时间,尽可能自强,就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日俄战争就是这么来的,虽然当时只有中国看好日本,但是日本却屌丝逆袭把俄国打成了猪头,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事。因为俄国的势力被驱逐出南满,而且日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吞东北。

所以说,以这形势说

清政府的“中立”,既不是骨子里怂,也不是什么深谋远虑,就是在列强的*威下,乖乖听话缩一边。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如此。

而等到日俄两家打的精疲力尽了,在列强的“调停”下开始谈判。作为“主人”的清王朝呢?依然被人排斥在外。日俄近三个月的谈判期间,清政府外务部就哀叹“日俄直接议和,不容他国干预……我若派员前往,其势亦难掺入。”甚至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都已经达成《朴茨茅斯和约》,清政府对此都一无所知。直到三天之后,清朝驻俄大使才在俄国报纸上,看到了“和约”的详细内容。

“分大清地”的谈判,都把大清踢一边,这“中立”,很彻底。

当然,就《朴茨茅斯和约》的内容说,日俄战争期间双方占领的东北土地,都要“交还中国接收”。乍一看来,大清的“收获”也很大,算是“赢家”。

但实际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交还中国接收”是列强间妥协的产物,可到嘴的肉怎能真交?别看日俄战争分出了胜败,可是清政府的实力,却是哪家都得罪不起。人家谈好了,再把清政府招呼过来“交接”,其实就是逮着清政府继续宰。《朴茨茅斯和约》三个多月后,即1905年12月22日,日本就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交接”走了先前俄国在旅顺大连等地的所有特权。

这也就意味着,俄国固然撤军了,但相关的利益,都“倒腾”给了日本。“中立”的大清朝,除了名义上的“接收”,其实还是两手空空。

而且也正是借着日俄战争的威慑,日本除了“交接”了俄国的特权外,还附加了许多新特权,比如在东北十六地通商,经营奉天至安东的铁路,在东北设置“铁路守备兵”。特别是“铁路守备兵”这条,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被日本人钻足了空子,成了他们建立“关东军”的最重要“法理”。

单看这几条,好些俄国在东北之前撒泼耍赖都没拿到的特权,这之后全被日本收入囊中。东北大地的“俄国狼”没赶走,又平添了“日本狼”。被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变。这样的结果,哪里是“输了面子赢了领土”?简直是全丢光。

而且单看日俄战争后五年,清政府的一些无奈事,就知清政府损失多惨重。为遏制日俄侵略,1907年清政府曾计划修建新法铁路,但这么一件合理合法的事情,就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在日本的无理阻挠下,英美列国也表达了支持日本的态度。一条原本对东北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铁路,就这么不了了之。修条铁路都这样难,何况其他?

甚至1908年,清政府还曾与美国的金融巨头合作,计划建立“东三省银行”,对抗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美国和日本在对外扩张方面达成妥协,两国反而联合干涉,叫“东三省银行”计划也成了空文。

建银行修铁路这样的事情,就这样都被日本卡在喉咙上,《朴茨茅斯和约》给中国东北带来的危害,由此可见。

当然,也许清政府在这场战争里的“中立”,以及日俄战争后的种种受制,透着太多的无奈。可是,再看看晚清年间,清王朝越演越烈的腐败,水深火热的国计民生。这样一个成了列强案板上弱肉的王朝,又哪有什么“知耻而后勇”的勇气。

所以,放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有识之士眼里,一场日俄战争,哪里是什么“外交胜利”,只是“弱国无外交”的深深悲哀。也正是这样的悲哀,叫当时多少热血未凉的年轻人猛醒。比如在美国,即将成立自己的机械公司,过上富足美国中产生活的华侨青年冯如,就在日俄战争的耻辱面前做出决定,毅然倾家荡产投身航空研究里,成为中国航空业的先驱。而在日本,目睹日俄战争悲惨影像的鲁迅,也愤然放弃了成为医生的梦想,走上另一条千难万难的路……

还有更多与他们一样的人,在看透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决绝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开始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人生。所谓“外交胜利”论,却是对那么多英雄们,一种无知的亵渎。

一个世纪后,回看“日俄战争”的前前后后,依然可以痛感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创痛。明白这样的创痛,才能明白,当年是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支撑了那些仁人志士们慷慨无悔的选择。

不过,今天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我国不但建立了完善得现代化工业体系,也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力量。今非昔比,历史上的悲哀在今天绝对不会重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