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换阵营,为什么秦叔宝就被歌颂,吕布就被骂“三姓家奴”?

admin 24 0

秦琼??历史上他是位功臣。讲义气扶正义助人为乐为人正直在唐代他是大功臣。吕布在历史以书为鉴首投丁原以丁原为义父后被人利用以马反返董卓认义父后*之,吕布连*两义父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正名呢?反反复复见利忘义的小人在史书上能有什么好名声呢?一


乱世之中,良禽择木而栖,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之下,追随哪一路义军,都无可厚非。但是,具体情况却要具体分析,因为结果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都是换阵营,为什么秦叔宝就被歌颂,吕布就被骂“三姓家奴”? 生活

秦叔宝,又称秦琼,是大唐开国大将。很早就参加义军,加入到抗隋的事业当中去了。然而秦琼前期的运气着实不佳,先后跟了张须陀,裴仁基,后来还投奔了李密,降了王世充,经过这么一大圈,这才投入了李世民的麾下,成为大唐建立的一等功臣。

而吕布的经历和秦琼相差无几,先跟随丁原,然后又归附董卓,再后来还跟随王允,然后又陆续跳到袁绍、张杨阵营。

但是同样是跳槽,秦琼留下的却是一世英名,而吕布却被称之为三姓家奴,为后世所鄙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主要是人品!

吕布的人品可以说是奇差无比,吕布跟随丁原,并非是上下级关系。为了尽快上位,他是拜认丁原为义父的。在古代极为重视伦理道德的情况之下,义父也是父,是需要尽孝道的。然而,吕布拜丁原为义父,却仅仅是为了利益。这显然令人们所不齿。

而后,当董卓抛出了神驹赤兔和无数金银财宝之后,见财起意的吕布干净利落的拿着丁原的项上人头就转投了董卓门下。再次施展此前的伎俩,成为了董卓的义子。

当然,这种视财为命的人自然毫无忠义可言,当董卓和他同时为貂蝉所倾倒的时候,爱权利更爱美人的吕布顺其自然的将董卓手刃。所谓的父子之情,完全比不过一个盛世红颜。

再反观秦琼,即便是在李密手下做事,但是对李密残*翟让却没有落井下石,追随李密。由此就可见他的人品绝非是吕布之流所能媲美。

而最终追随了李世民后,更是神兵遇良主,鞍前马后,奋勇当先。这中忠勇的品质自然为李世民所喜,也同样为后人所称道!


秦琼是《隋唐演义》的一个英雄,他先是在隋朝大将来护儿、张须陀和裴仁基手下为将,后投奔了瓦岗山的李密,瓦岗山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投奔了河北的王世充,后又与程咬金和罗成一起投奔了唐王李世民。

吕布是《三国演义》里是一个头号英雄,他多次易主,最早是丁原的干儿,后投奔了董卓和王允,曾依附过袁绍和张扬,问题是:吕布被人骂“三姓家奴”,而秦琼却被人们尊为重情重义的英雄好汉,为什么有相同之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呢?这个实际涉及个人的人品问题

虽然在乱世“降而复叛”是常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追寻和选择明主的权利,尽管乱世,为了生存,对个人的道德标准要求不高,为了活命可以不遵守规则,但要保持住做人的底线。这是亘古不变。

笑话吕布“三姓家奴”的人,是因他没有什么做人的底线,列如:他最初是丁原手下,认丁原为“义父”。后来,遇到董卓,董卓欣赏他,并且董卓的势力非常大,不是一个小小的丁原可比。吕布选择弃丁原投董卓,这没问题,但是他不应该*了丁原,认董卓为义父。在董卓那里,他享有荣华富贵,后王允的“美人计”貂蝉勾引吕布,让他*董卓。吕布为了讨好王允,他*了董卓……。

反过来看《隋唐演义》里面的秦琼,他有过几易主。这正应了哪句古话叫做“道不同不与为谋”,任何的选择,都有犯错误的机率,毕竟人无完人,不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旦发现自己选择错误,毅然决然离开,不管领导多么赏识自己的才华,或有什么好的前程,秦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辞官不做的为此,哪怕身居闹市无人问津,在旅店里,没有什么钱医治,被赶出来,“卖马当锏。”当秦琼遇到明主后,就一心一意辅佐明主,后来是李世民手下兵马大元帅。


秦叔宝和吕布虽然都是换过阵营,但是两人在历史评价和民间形象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忠诚度:秦叔宝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忠诚勇敢的将领。他在隋唐时期,先后跟随张须陀、裴仁基、王世充等,但在发现这些领袖不能成事之后,便转投唐朝,后来成为李世民的部下,并始终忠心耿耿。而吕布虽然一开始也是忠于丁原,但后来背叛丁原,转投董卓,然后又背叛董卓。这种多次的背叛行为使得吕布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忠诚的人。

2. 成就和影响力:秦叔宝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都有他的参与。因此,有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做背书,秦叔宝为唐朝建立作出了卓着贡献,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吕布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的成就相对有限,战绩一般,被三国演义夸大了影响力,而且最终在曹操的进攻下失利。

3. 文学作品影响:小说《三国演义》对吕布和秦叔宝的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野心勃勃的背叛者,而秦叔宝则是一位英勇忠诚的将领。这种形象塑造通过文学作品广为流传,对民众的历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虽然秦叔宝和吕布都曾换过阵营,但秦叔宝因其忠诚、成就和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而受到赞誉,而吕布则因反复背叛、成就有限和文学作品中的负面形象而被骂作“三姓家奴”。


因为吕布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丁原、董卓任何人都可以*,唯独吕布不行,提携之恩恩将仇报这是江湖大忌!


如题,因为秦叔宝和吕布在不断换主公的过程时,所采取的行为和性质截然不同。

先来说吕布,他早先是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而丁原对他非常好,史书上记载:“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可以说丁原对吕布有提拔之恩,且当他是亲信。

当董卓看中吕布后,就算吕布为高官厚禄要抛弃丁原,交代一声后离开就是,古人本就有“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道德观,可吕布却*掉了丁原:“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原。布斩原首诣卓”

这种为名利*恩主的行为从古至今都让人不耻,而且,他后来又干了一次,董卓对他也很不错,给他封侯拜将:“稍迁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可吕布在王允的诱惑下,把董卓也给*掉了,换来了“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温侯,共秉朝政”的权柄和名位。

吕布通过*掉两位恩主换来了三级跳,达到了人生巅峰,但连续两次为名利*恩主,实实在在暴露出了吕布是条养不熟的白眼狼的秉性。

所以,当吕布败给李傕和郭汜后,再投奔袁术、袁绍时,已经得不到信任,只有刘备心大,敢接纳他,结果吕布果然又起恶心,偷袭夺了刘备的徐州,诱因是和刘备交战的袁术承诺给他“二十万斛大米”

这样一个人,谁给点好处就背叛主公和朋友,骂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很客气了,古人大概也想不出更恶劣的语句。因此,当刘备在曹操面前提醒吕布很危险时,曹操就能马上反应过来,这样的危险分子留在身边就是害己。

再来说秦琼,他一辈子改换门庭的次数也不少,从来护儿到张须陀,再到裴仁基、李密、王世充和唐朝,一生六次易主,不过,性质上和吕布就有很大的不同。

秦琼分别在来护儿和张须陀帐下为将时,只是隋朝军队之间的内部调动,而转到裴仁基帐下,是因为跟随张须陀围剿瓦岗寨兵败,连张须陀都战死了,他不愿意屈身事贼,只好就近投奔名义上好歹还是隋军的裴仁基。

结果,裴仁基后来主动投降了瓦岗寨,身为其部下的秦琼也只好跟着投降,实际上,和演义中描述的不同,秦琼是不愿意上瓦岗的,他是隋朝的正规军出身,典型的职业军人,天生就对瓦岗寨这样的起义军反感。

之后瓦岗寨又败给了王世充,秦琼成为战俘,不得已又投降了王世充,但秦琼本就对瓦岗寨无爱,当时跟着裴仁基上瓦岗也只不过是随波逐流,不可能为了瓦岗寨去献身,为保命投降王世充也很正常。

但王世充也不是秦琼想选择的主公,于是,带着程咬金等人在王世充和唐军交战时,于阵前投奔了唐朝,也因此,受到李渊的厚待,并将他划拨到李世民帐下为将。

从秦琼的经历可以看到,他虽然一生六易其主,但其中只有两次是主动选择的,第一次是裴仁基,张须陀败亡,秦琼以隋将身份投奔同为隋将的裴仁基,从道德上来看,很正确的选择。

第二次是选择唐朝,唐朝当时占据关中,隋唐时期,基本上占据关中就被视为正统,王世充又是个胡人,在秦琼的认知里面,关陇贵族认可的唐朝才是隋朝之后的正统,他本就是被俘无奈才跟着王世充混,重新选择一个他认可的正统王朝去投奔也没错。

所以,秦琼的“六易其主”比起吕布的“三姓家奴”,无论是从行为和性质,以及古人和现代人都认可的道德价值观上,都超出吕布太多,一个是白眼狼,一个是正常的职业规划,当然是秦琼的名声好,吕布受唾骂。


因为最后老大成功了,跟对人很重要。


扯淡,吕布“三姓家奴”是指本姓吕,后来认义父姓丁姓董吧,其他人跳槽有多次认义父的吗?收儿子比较多的是曹操,养子有曹真、何晏等人,刘备也收了刘封,但他们没有多次认义父多次*义父吧?秦叔宝更是如此,小说中认了杨林为父,*杨林却是罗成,而且没有再次认义父。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关于秦叔宝和吕布的区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 **换阵营的原因**:秦叔宝在隋末起义中多次易主,主要是因为隋朝的统治已经腐败无能,各地的军阀割据,他没有固定的主子,只是随着战局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盟友。他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暴政,寻求和平。而吕布在三国乱世中多次叛变,主要是因为他贪图利益,好色无耻,没有忠义之心。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谋求权势。

- **换阵营的方式**:秦叔宝在换阵营时,一般都是以正面交锋或者投降投奔的方式,没有背叛或者暗*过自己的主公或者盟友。他虽然多次易主,但是都是在公开光明的情况下,没有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吕布在换阵营时,往往是以暗算或者背叛的方式,*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和董卓,出卖了自己的盟友刘备和袁绍。他不仅多次易主,而且都是在暗地里做了很多卑鄙无耻的事情。

- **换阵营的结果**:秦叔宝在换阵营后,一般都能得到新主人或者盟友的信任和重用,因为他有勇有谋,有功有节,有名有实。他最终归顺了李渊,并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胡壮公,在凌烟阁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吕布在换阵营后,一般都会被新主人或者盟友所猜忌和排斥,因为他无信无义,无恩无德,无名无实。他最终被曹操围困并处死,并被后人骂为“三姓家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

所以说,秦叔宝和吕布虽然都是换阵营的高手,但是他们的动机、手段和效果都大相径庭。秦叔宝是一个忠勇之士,吕布是一个奸诈之徒。后人评价他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秦叔宝是从敌对阵营,跳槽到了主角阵营。

吕布是从中立阵营(丁原)跳槽到了敌对阵营(董卓),然后又自己组建了个敌对阵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