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admin 22 0

曾有人提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为何会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历史的史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曾掌管特务机关东厂,凶残跋扈,*人甚多。当时,趋炎附势之徒对他竞相谄媚,《明史·魏忠贤传》记载:“群小益求媚”,“相率归忠贤,称义儿”,“监生陆万龄至请以忠贤配孔子。”魏忠贤本系市井无赖,中年自阄入宫,由守门太监一跃而成为控制内阁、左右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利用手中权势结党营私,*戮忠良,无恶不作,祸国殃民。通过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镇抚司残酷压榨和*戮人民;魏忠贤的阉党把大批反对他们的正直的士大夫,如东林党人,编成“天鉴录”、“点将录”等名册,按名*害。魏忠贤的国家观念,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魏忠贤死后大明王朝便灭亡了,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所以说魏忠贤不死国家不灭,魏忠贤虽说有过失,但也不至于投敌叛国,他对于这个国家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魏忠贤领导的东厂和锦衣卫是朝政的平街器,魏忠贤可以死,但东厂和锦衣卫的作用决不能削弱,崇祯就不懂这个道理,铲除魏忠贤后马上集权,凡事自己亲自管,造成东林党无人监督并独揽朝政,再说东林党这帮人都是嘴上君子,对别人要求是孔圣人标准,但自己圈子里搞党派,无恶不做,真是害人害国啊!大明政权就是在崇祯打破原有政体框架后在一帮嘴上君子的忽悠下断送的。所以说魏忠贤不死,虽然东林党人过得会很不舒服,但大明朝政会稳固。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活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夸张。且听我道来。

先说魏忠贤,此人仗着天启贪玩不务正业大权独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残害忠良打击异己。心灵阴暗祸乱后宫。把皇帝的孩子帝国的继承人搞死一个又一个。让天下人给它建庙与孔子并列,无耻至极居然还有人为它鸣冤!真是为了观点新颖脸都不要了,和为药家鑫辩护发明出弹钢琴*人的某教授的无耻程度不相伯仲。

再说东林党。当忠良功臣反被小人戏谑欺侮甚至命运都被一个太监掌控时,你指望身为读书人的大臣还保持贞节吗?历史上确实有不畏生死坚持真理的烈士,但大多数还是在乎自己老婆孩子高堂父母的普通人。但我不是夸东林党。东林党一开始应该还是些仁人志士,但到后来能和大阉宦死磕到底的,已经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了,正常的人都有家有室谁会一直不顾全家性命和魏忠贤死磕?到天启后期的东林党人,多是些头脑发热的愤青和政治投机者!也就是说,魏忠贤固然是大奸贼,但后期,注意是后期的东林党,也不是好鸟!

有人为魏忠贤平反,依据有四。1天启在传位前夸魏忠贤做事谨慎得体,可当大任。2魏忠贤善于经营没让皇帝缺过钱,说明能干。3魏忠贤出身贫苦知道下层人民的疾苦,政令接地气适合最底层人民。4魏忠贤对皇帝绝对忠心。以上四条,首先第四条站不住脚,理由是魏忠贤祸乱后宫,残害天启的儿子,这难道是对皇帝忠心?第2,3条说魏忠贤有能力这个不否认,没能力当不成也当不好天下第一奸贼权宦。这种奸贼,能力越大对朝廷对天下的破坏越大,不能拿能力给奸贼平反。否则希特勒也能平反。至于天启的评价,一个不务正业任用奸贼,连自己继承人都没留下的混账皇帝。能拿他的评价考量忠奸吗?

综上,魏忠贤绝对是奸臣。为其平反者都是为求观点新颖脸都不要的货色。但大明的灭亡丝毫不怪魏忠贤。天启昏庸不务正业,大臣当然要劝谏约束他。皇帝不想被约束听唠叨,就宠信听话的太监,并借太监之手打压大臣。魏忠贤如果是个正值的太监也轮不到他来伺候天启。甚至作为奴才规劝皇帝会让他死的很惨。所以这样的昏君必然有这样的佞臣。就像唐玄宗有杨国忠李林甫,宋徽宗有蔡京高球。再说东林党,东林党开始和魏忠贤斗,是为了拉皇帝回头,后来随着和魏忠贤矛盾的升级随着魏忠贤一再*他们的同党罢他们的官,这些人和魏忠贤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利益朋党之争。再无正义真理可言。这时候皇帝,国家社稷民生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阉党掌权还是东林党掌权,然后怎么提拔自己人,怎么把持朝政怎么残害对手,管你是好人坏人能力如何非我族类全部否定。说到这就顺理成章地讲到了崇祯亡国。没办法,祖宗造孽报应子孙。吝啬无比的万历,泡妞至死的泰昌,为了不打扰自己干木匠活放任魏忠贤残害忠良的天启,已经寒透了天下赤子之心!留在朝廷里崇祯身边的,还有几个是为报国为天下?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蛀虫!所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奋勇*敌不抵既得利益者几句风凉话。很多人怪崇祯无能找崇祯的缺点我想说人都有缺点。这个由前朝三代皇帝祸害下来的烂摊子,别说崇祯,交给朱元璋也照样灭亡。换做李自成去朱元璋,我相信他能再建一个王朝,换做崇祯是朱元璋,他也照样是灭亡。


魏忠贤不死,大明未必不灭。把魏忠贤的死亡定成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不负责任的。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魏忠贤的死加速了大明灭亡的步伐。魏忠贤的死,到底让崇祯朝损失了什么?

1.丧失了中央对地方最强有力的统治,尤其丧失了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2.朝廷的效率变的极其低下,在税收、缴费、平叛等方面更是如此,结果是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没受破坏,但朝廷依旧是入不敷出。

3.帝国再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而且高效的机制。


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是按照皇帝来培养的,他和他哥天启帝的老爹朱佑樘(泰昌帝?)本身就担惊受怕了一辈子,刚当上皇帝一个月吃了太医给的泻药,拉的不成样子怕都掏空了,还不长心眼,一个半吊子给了两颗红丸,也就是春药也敢随便吃,这二杆子样子,哪像皇帝气派?大儿子天启文盲一个,小儿子就很聪明了?

一切都是气数到了。

本来要是没有鞑子,明朝正在经历资本主义进化,国家自己正在调整,许多地方不用官员也能很好治理,正在改革最脆弱的时候,内外一顿猛捶,这只刚化茧准备成蝶的蚕蛹,一定能绚丽地走向资本主义。

可是没办法,朝堂乱了,即使民间能人,基层能人再多,一次次打败各地流民,爬到能掌兵权的地位,就被卷进朝堂,明末出了多少名将?都是刚一露头,就被卷入朝堂。

只能说,崇祯根本没有能力维持自己的政府,志大才疏,却以为自己能像朱元璋一样能把事都自己干了,一年换一届内阁,而朝堂上根本就没把他崇祯放在眼里,只是眼看着自己的小家,办起事来根本就是凑合。

要治这些滚刀肉老油条,只有扯下温和的面具,比他们更无耻更狠,但是崇祯只能说满朝大臣皆该*这句话,根本没办法引导这些人去干事,自己干不了,当时要是有那种狠霸势力,像魏忠贤这类人,至少不会把底下这些东林党放出来。

一旦放出来,皇帝又是没本事,这些人都是面上的孔圣后裔,最注重私名,做任何事要以自己的名声,自己族群的利益为主,这是千百年的惰性,可以说,就是这种惰性,让崇祯的朝廷根本没有凝聚力,也没有新的冲击能让他们醒过来,所以这就是个大泥潭,只能把明朝就这样窝囊地拽进深渊!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说了一句话“若忠贤在,时事必不致此”,那么为什么崇祯皇帝到了临死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魏忠贤真的有如此厉害吗,我认为崇祯皇帝有如此想法无外乎三种原因。

其一,魏忠贤能筹钱

魏忠贤当政的时候虽然贪婪揽权,但是他有办法从那些贪官污吏,富商巨贾身上刮下来钱,比如说江南财团,各地的孝子贤孙们,所以在魏忠贤当政的时代边防是不缺钱的,剿匪是不缺钱的。

但是到了崇祯时期,文官集团主政的时候,你会发现朝廷筹不到钱,崇祯想征工商税却被那些文人组织了,为什么?因为文官们也是江南人。皇帝想征矿税,煤税,却被文官们一句“朝廷焉能与民争利”怼回去了,后来朝廷是没“和民政利”,自己却垮台了。

其二,魏忠贤能用人。

在天启年间,虽然朝政是乱成了一锅粥,但是边防还是可以的,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这些名将都有用武之地。可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孙承宗遭到罢免,袁崇焕被*,祖大寿投敌。前后两相对此,这是魏忠贤的原因吗?

其三,魏忠贤听话。

明代的权宦不少,但是他们其实都只是给皇帝看家护院的,除了那些少不更事的皇帝。这些太监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皇帝自己什么也不是,所以他们很听皇帝的话,魏忠贤也是这样。

崇祯皇帝少年意气的为国除奸,却没有想到把自己最忠诚的盟友给*了。所以那时候的崇祯其实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等到他死的时候他明白了这一点,可惜已经晚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觉得的分析,到底合不合理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魏忠贤的存在,使得大明朝得以继续存活下去是可能的,但是真的把魏忠贤当做明朝的救星,中流砥柱就有点言过其实,夸大了魏忠贤的能力与作用了。

其实对于明朝而言,魏忠贤的作用是挺大的,最为主要的一点作用就是用来平衡明朝的权利天平,使之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不至于使权利崩盘,让双方争斗中,皇帝在中间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而不是使得一家独大,皇权被牢牢压制,不得不向臣下妥协。

其实对于魏忠贤来说,他的存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相对来说,他要比东林文官集团更加务实,更加看得清形式,虽然他权势滔天,但是面对外部侵犯存亡的抉择时候,他能做到举贤不避仇,如孙承宗等一批人,在国家缺钱的时候,他能捞到钱充盈国库,对待武将集团,他能做到赏罚有度,不横加干涉等。

所以说,固然魏忠贤的存在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一个毒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这颗毒瘤的存在,能够压制住另外一颗更大的毒瘤的扩散,在必要的时候,他还能起到肾上腺素的作用,振奋一下大明的精神,恢复点体力。即便说他是一个大奸大恶的宦官,但是比起吃人不吐骨头的所谓忠臣君子而言,他其实更加真实,更加的有底线,至少他还能知道他不能卖国,就如同后来的大明灭亡的时候那般,有种的反而还不如没种的硬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