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个大臣的宠爱或者信任,于是便会赐予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但当皇帝要*这个臣子时,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国时,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帮助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一高兴,就“赐之铁券,恕死罪”。
后来李存勖身边的伶人陷害朱友谦,说他要谋反。李存勖也觉得朱友谦势力太大,应该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朱友谦,尽诛其族。朱妻张氏临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赐铁券乞求免死,刽子手们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
刽子手的戏弄之言,正揭示了免死金牌的“尴尬”之处,免死金牌的发放人是皇帝,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又当球员又当裁判,铁券最终能不能免死完全看皇帝本人的心意。
其实丹书铁券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免死的功能,仅仅是个荣誉证书。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庙”,给萧何、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表彰他们的功绩,但并未赋予铁券免死的功能。
所以到最后,当刘邦认为这些功臣威胁到刘氏王朝统治时,韩信、彭越等异性诸候王依然被“夷三族”,铁券一点作用也没起到。
后来皇帝们虽然给丹书铁券赋予了免死的功能,但他们也发现了“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这一BUG,于是便将丹书铁券当成一个荣誉标志,颁发得越来越多。
到了唐代,获此铁券的人功劳也不见得多大,像什么招降武将、藩镇节度使、部落首领等,人手一个,以示皇帝的恩宠。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孙。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这种滥发甚至连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时名臣李怀光曾立下汗马功劳,却被人所妒忌,多次挑拨离间他和唐德宗的关系。唐德宗发现以后,为了笼络这个曾经被冷落的臣子,于是加封他为太尉,并赐丹书铁券。
但李怀光却很生气,他认为这是唐德宗对他的不信任,是在侮辱他,就把铁券扔在地方说:“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时代,丹书铁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
洪武朝的铁券明文规定了谋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饶恕。结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蓝玉被灭门;宰相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朱元璋托辞天象有“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余人诛之”。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谋逆罪*死,并且殃及家人。
当然丹书铁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因夺门之变而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高阳伯李文,在瓦刺兵进犯大同时,李文指挥失误,致使瓦刺军队突破雁门关,占领了今天的山西代县等地。若是一般将领,恐怕已是军法从事了,但因为李文有铁券,仅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过来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铁券的功劳吗?恐怕也是仅仅是因为英宗念旧情,不想*这个有功之臣找的借口罢了。
所以大家有机会穿越回古代,当皇帝要赏赐你丹书铁券时,千万不要当真,这玩意儿跟黄马褂一样,只是表示皇帝对你的重视和恩宠。至于免死不免死,最终解释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在古代,免死金牌,这玩意儿是皇帝奖给功臣的,传说拿到牌子的大臣不管犯了啥罪,都不会被处死,牌子还能传给子孙后代用。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概都知道“小旋风”柴进,他就有一件护身护家的宝贝,叫“誓书铁券”!
柴进的祖上柴荣打下了江山!
但是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搞了个“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但是赵匡胤一直觉得对不起柴家,就给了柴家一个“誓书铁券”!
“誓书铁券”就是免死牌的意思。
很多古装剧里都会出现“免死金牌”!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种东西吗?如果有,真实的“免死金牌”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是怎么用的呢!
曾经藏于临海的“钱缪铁券”是唐昭宗赐给镇东军节度使钱缪的。
它看上去脏兮兮的,像一块瓦片,长52厘米,宽29.8厘米,最重要的是上面镌刻的333个字,文字内容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 记录了皇帝颁赐铁券的时间等记述了受赐者的功勋业绩写明了铁券包含的免死的特权。
这件铁券一直被钱锣的后代们妥善保存着,但也经历过“九死一生”的坎坷。
它曾因战乱遗失,又被人从河里找回,还曾七次被不同的皇帝借进宫中观赏。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借去看过两次,清朝的乾隆皇帝还写过《观铁券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氏子孙将铁券藏在家中园内的深井里,战争结束后才取出。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子孙将铁券献给了国家。
这件珍贵的文物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虽然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然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变迁与钱氏家族的故事。
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该可以找到这件“免死金牌”!
事实上,所谓的“免死金牌”准确来说应该叫“铁券”,其实是块铁板,形状像瓦片一样有点弯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这些字就说明了金牌的使用方法!
据说,最早发明铁券的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从一介村官干起,靠着一帮小伙伴的支持,花了近10年才统一了天下。
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就给从前的伙伴们发奖励,奖品包括现金、官职、土地等等,而铁券就相当于功臣功劳证书。
在南北朝时,有个将军叫宇文泰,他在战场被部下救过一命。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文泰果然手握大权,连皇帝都是傀儡,混得简直不要太好。
为了报答部下当初的救命之恩,宇文泰疯狂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给他很多绫罗绸缎,珍奇珠宝,外加免死铁券一张!
免死铁卷刻有文字,内容一般包括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身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皇帝就按照这些文字来妥善处理“高举免死铁卷的人”!
事实上,铁券持有者及其后代,都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它的正规名称叫“金书铁券”
因为铁券上的文字常用金子填写,所以叫“金书铁券”,也有用朱砂书写,则称“丹书铁券”!
在唐代,铁券有了免罪的功能。
明朝初年,铁券制度更加完备。不过,铁券的免罪功能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触犯皇权就会失效!
举个例子!
洪武三年,朱元璋颁赐了一大批“免死铁券”。
享受如此恩宠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功臣。
结果,这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反而死于非命,朱元璋信誓旦旦的允诺,结果竟然一文不值!
事实上,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了,既要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又要大开*戒,诛戮有罪的功臣!
既要消除皇权的潜在威胁,又要避免言而无信的嘲笑。
于是,他在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类似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可赦免”!
说白了,免死铁卷是有条件的,造反的人就不能免死了。
免死金牌则是民间的叫法。
真正的免死铁卷类似“虎符”,铁券通常会由两部分组成,而且通常是制作完成之后,再一分为二,朝廷和被赐的人各留一半!
有法学专家指出,丹书铁券的功用极大,它由皇帝颁发给亲信大臣,通常情况下都是颁给一些开国元勋,或是一些开创盛世的能臣!
意思就是如果此人或他的子孙犯了罪,可以免死甚至免罪,但一般也会有次数限制。
因为丹书铁券可以传给子孙,所以拿出来使用的时候,往往离颁发之时已经隔了几十年。
所以,为了防止假冒,丹书铁券通常会由两部分组成,而且通常是制作完成之后,再一分为二,朝廷和功臣各留一半。
唐以后,券上的言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之类的字样。
有了铁券,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本人或后世犯罪时,可以此为证予以免死。
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铁券,不得逾越。
总而言之,隋唐时用金子填字,因而也叫“金券”,后世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
由于铁券可以世代相传,都是皇帝赐给功臣世代免罪的凭证,其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的范畴,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吻合。
皇帝遇到有人高举免死铁卷,处理办法也很简单,第一步验证免死铁卷的真假,第二步,查看铁卷上的文字!然后就可以照章办事了!
一起品读历史,欢迎关注我!
免死金牌其实就是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因为臣属有功赐给臣属的,可以用来避免刑事处罚。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铁券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颁给功臣良将,右半部留藏于皇宫内府。
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封侯的凭证。到南北朝以后,才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据《辍耕录》载:大唐赐给吴越王钱镠家的铁券,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券词黄金镶嵌。上面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意思就是可以免本人9次死罪,子孙三次或者其他刑法可以免责。上面刻写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如果真有一天臣属高举免死金牌,皇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在明朝,朱元璋建国后,打赏功臣,其中就赐给了功臣免死金牌。到了朱元璋晚年,因为皇太孙朱允炆太过仁慈,为了能够帮其稳定帝位所以对跟随自己的功臣是大肆屠戮。连从小跟自己长大的徐达也痛下*手,其他功臣跟别说了。而在此过程中,有功臣就举着这个免死金牌,希望能够保住一家老小的命。不过朱元璋是计高一筹,免死金牌只是免一死,但是这些被抓起来的功臣,其罪何止一死,应该是万死,在这些莫须有的罪责面前,免死金牌就同废纸一张,而这些被赐了免死金牌的功臣,免死金牌反而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基本上被处死。
总体来说,这免死金牌不能真的免死,但在地方官吏面前可以耀武扬威,作威作福。如果真的有一天皇上想弄死你,这免死金牌就是废铁一块。不过这流传在民间,表现了农民老百姓希望这个皇权受到制约,可以用免死金牌来对抗那些昏君,然而这些只是一厢情愿摆了!
免死金牌在古代被称为是“丹书铁券“,一般是皇帝赐给有功勋的大臣的。免死金牌上面一般会写有免死的次数,有三四次的,也有十次之多的。这块免死金牌的确能在你犯了死罪时免去一死,但只限于普通的死罪,比如*了人之类,一旦涉及到欺君、谋反,多少块免死金牌都救不了你的命,皇帝有心*你,谁也救不了,免死金牌也可以作废。
韩信可以说是汉室江山的开国功臣,刘邦的江山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所以韩信的威望很高,只有他不想谋反,一旦谋反,刘邦是扛不住的,所以吕后一直想除掉韩信以绝后患,但无奈一直找不到借口。韩信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为了自保,他向刘邦求了免死金牌,刘邦也许诺他见天不*,见地不*,见兵器不*。
后来陈豨造反,吕后得知后与萧何密谋,故意告诉韩信陈豨已经被*,宫中设庆功宴让他前来参加,韩信不知道事情真相,欣然前往。韩信刚进长乐宫就被吕后事先设好的埋伏抓获,这才发现上了吕后和萧何的当。这也是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出处。
那韩信既有皇帝的“三不死”免死金牌,吕后又如何能*得了韩信呢?
韩信被抓后,吕后命人将将一大钟罩在韩信身上,钟内黑漆漆的一片,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为了满足当年刘邦对韩信的承诺,吕后命人用桃木剑将其刺死。
自古帝王对于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势力是不会放任其发展的,刘邦对韩信也不例外,所以吕后能帮自己除掉韩信,刘邦心里是喜多于悲的,可能会惋惜失去一员大将,但更高兴少了一股强大的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势力。
由此可见,皇帝赏你免死金牌只能说明他赏识你、宠你,并不代表你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欺君罔上,皇帝想*你的时候,这些都可以不算是,可信度很低。
免死金牌这个神器我们都略有耳闻,不管是在电影还是电视剧里都有过他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皇帝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嘉奖或者是对鞠躬尽瘁的大臣的犒劳!但是免死金牌真如自己的名字那样可以免去一死吗?事实恰好相反,当臣子得到免死金牌的时候反而加速了死亡的速度,就像催命符一样。
免死金牌听起来像是最荣耀,最实用的奖赏,但其实它一点都不靠谱。大数据显示,历朝历代的免死金牌根本没有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汉朝。刘邦为了笼络布衣将相为他卖命,首先发明了免死金牌,官方叫 “丹书铁券”。这块牌虽然没明说能免死,但承诺了功臣和其子孙能世世代代安享荣华富贵。可是短短5年后,韩信谋反,刘邦就出尔反尔把他给*了。不仅如此,其他的功臣也并没有富贵可享,相继死于非命。司马迁做过一个统计,汉朝初期有百余人受到封赏,后来仅剩5人活着。所以说汉朝的“丹书铁券”,可信度不足5%。
唐朝的免死金牌明确写了免死这一功能,有的甚至能免死9~10次!除本人享用外,还可以传给子孙留用。然而仅仅一年后,有免死两次特权的功臣刘文静,就因“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李渊直接处死了。行刑时,大家压根没提免死金牌这回事。
到了明朝,免死金牌上写了功臣能免死2~3次,其子能免死1~2次。可是才过了10年安稳日子,朱元璋就开始大开*戒。先有胡惟庸案,十年间诛*开国功臣及其家眷3万多人,就连已经告老还乡的头号功臣李善长也不放过,全家七十余口被满门抄斩。再有蓝玉案,又诛*名将后人1万5千人。至此,开国功臣一个也没留下,免死金牌可信度为0。
咱们再看一组大数据,据统计,汉朝超过95%人持免死金牌被*,魏晋时期没有免死金牌,南北朝时有一人持免死金牌被*,唐朝有一人持免死金牌被*,北宋虽然持免死金牌的人没有被*,但也没人用免死金牌免过死,形同虚设。元朝无免死金牌,明朝所有持免死金牌的人全部被*,清朝时直接取消了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是皇帝跟臣子订的一份契约,但这契约有个bug,那就是最终解释权归皇上所有。能获得这一殊荣的往往都是有功之臣,但正因为功高震主,才使皇帝不得不加以忌惮,与其说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催命符。
一般是直接无视,该*的*,但也有例外,真的免死的。
免死金牌,就是丹书铁券,又称“世券”,是古代帝王犒劳笼络功臣贵戚,承诺被赐铁券者本人以及子孙如果犯罪,就会免于死罪的书面承诺。
说是书面承诺,其实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历朝的铁券以铁铸造,呈瓦状。
不用纸的原因基本上就是,铁比纸更易保存,且很难更改,被赐铁券的当事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本分的,铁券十有八九是要传给作奸犯科的后世子孙使用,所以保质期很重要。
有人说了,这丹书铁券岂不是在践踏法律么?其实完全不用担心。
那么丹书铁券真的有用吗?答案是基本上没用,别看是写在铁上的承诺,一旦遇见事基本上就是屁话,该*还得要*的。有的更是连拿铁券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皇帝宰了。
但历史上确实有人成功使用过丹书铁券,还是在法律严苛的朱元璋时期。
使用铁券的人叫钱汝性,是临安钱氏后羿,这支钱氏可不简单,祖先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国王钱镠,直到近现代,钱氏也出了一批顶级的科学家、社科学家,为新中国做出卓越的贡献。
回到正题,钱汝性手里的丹书铁券不是明朝皇帝赐的,而是由唐昭宗赐给当时还是彭城郡王钱镠的。
铁券的结尾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内容。
钱汝性的父亲叫钱用勤,在任职建昌知府的时候因为税务短缺被抄家入狱,按当时朱元璋时期的律法,剥皮实草是板上钉钉了。
但儿子钱汝性突然想起自己家祖传的丹书铁券了,也不知道过没过期,居然好不好使,反正有病乱投医呗,很快这铁券就到了朱元璋面前。
万万没想到,一项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看了铁券后居然免了钱用勤的死罪。
为啥唐朝的铁券比本朝的还好用?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钱用勤属于经济犯罪,不属于谋逆之类的大罪,留着他对明朝的统治没有威胁;
其次,朱元璋建立明朝是承接唐宋,中华正统,由唐朝皇帝颁发的铁券在明朝是有合法性的;
第三,钱汝性不顾自身安危,用疑似过期的铁券去救自己的父亲,孝心可嘉,符合华夏王朝的核心价值观。
以上几点,就这样让唐朝的铁券在明朝起了作用。
古装剧里常常会有这种情节:君让臣死,但臣有免死金牌,于是皇上就拿臣没办法了。
免死金牌真有那么灵,能让皇帝对自己的臣民也无计可施?
其实这是个误会,历史上不乏手持免死金牌的重臣,一朝不慎,满门抄斩。这个牌子只是皇家收买人心的工具,至于它管不管用,管多大用,最终解释权还是归皇帝所有。
1.最早的免死金牌:刘邦给功臣们发的“奖状”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跟臣子订的一份契约,具有刑罚豁免权,俗称免死金牌。然而这个豁免权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在历朝历代中,拥有免死金牌的大有人在,可惜他们当中许多人却死于非命。
在汉代,刘邦带领一群布衣将相,夺得天下。为笼络人心,他赐给功臣们一张“奖状”,上面写道:“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就是最早的丹书铁券。意思是:兄弟们跟我出生入死了大半辈子,有了这玩意儿,你们和子孙都可以安心地享受荣华富贵了。不想后来形势突变,淮阴侯韩信谋反,刘邦也不客气,收回铁券,韩信被赐死。
免死金牌是有了,但其效用却不佳。历史上没有记载哪位大臣犯大罪回家抱着一块免死金牌就能保全性命的。这种以皇帝好恶为善恶标准的免死铁券充其量是一份荣誉证书,在皇权社会中,皇帝老儿要*人,即便有一颗“金脑袋”,怕也经不住皇帝老儿的怒火熔炼。
2.金牌长得像瓦片,明朝时大量颁发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唐朝以后,人们就不再用丹砂书写,而是采用嵌金的办法,把券文条款铸成金字,嵌入铁券,这可能就是以后戏曲、演义、小说中“免死金牌”的出处。
唐代起,铁券改进成嵌金工艺,据《辍耕录》载:大唐赐给吴越王钱镠家的铁券,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券词黄金镶嵌。关键是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免死金牌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可惜当时大唐已走到暮年,钱家并没能享受到几年特权,不久以后乱世模式开启,钱家后人抱着这块免死金牌隐居山林。
朱元璋立国以后,大量给开国元勋颁赐显示皇恩浩荡的牌子,不过并非小小的金牌,而是大大的铁牌,称为“免死铁券”。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形制是这样的:“形如瓦面,刻诰文,皆镌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镌刻的文字并不仅仅限于“免死”之类寥寥几个字,而是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比如,开国元勋、俸禄五千石的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就有两百五十八个字。其上写道:“朕闻自古帝王创业垂统,皆赖英杰之臣,削群雄,平暴乱。然非首将智勇,何能率统而成大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后来动辄屠戮开国功臣,收到过免死铁券的人,十有八九被朱元璋处死,甚至诛连九族,免死铁券形同废纸一张。
3.清朝改为“铁帽子王”但多数下场很惨
清代废除了免死金牌制度,却派生了另一种形式——铁帽子王,其拥有各种特权。但其实所谓“八大铁帽子王”,也都过得不好。如代善靠出卖儿孙,夹着尾巴做人,活到了66岁,其他几位各种横死,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十来岁。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免死金牌只不过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获得免死金牌的人多是功高盖主的人,这是要考验皇帝的胆识、气量的。很多时候,皇帝给了臣下一块免死金牌,真出事了,却对他说“解释权归朕所有”。说到底,这玩意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是不可能的。
在古装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位大臣在临处死的关头,突然拿出自己拥有的所谓的免死金牌,然后监斩的大臣甚至是当朝皇帝本人就只好无奈地将人放了,大臣成功造成自救,皆大欢喜!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不论任何朝代,哪位臣子在临死关头真要想靠所谓的免死金牌救命,那只能说是太天真了!
何为免死金牌?
所谓的“免死金牌”,其实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它的标准术语应该叫做“丹书铁券”或者“金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立下过大功的大臣的一种铁券,同时,也不一定是金的,一般来说,材质以铁的居多。
如此看来,这个所谓的“免死金牌”也算是一种稀有品种,你非得要立下过大功才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而要立下大功,往往是和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挂钩的,因此,“免死金牌”的获得者往往也是以开国功臣居多,和平时期则相对较少。
免死金牌真能免死吗?
既然“免死金牌”这么难得,那么,它真的能免死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纵观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史书,我们也几乎翻不出皇帝一旦决定*掉某位大臣之后,大臣拿出“免死金牌”,然后顺利得以自救、安然脱身的记录,这就足以说明所谓的“免死金牌”,在临死关头并不能真正得到免死的机会,也就是说,“免死金牌”并不是大臣的保命符。
免死金牌的本质是什么?
既然“免死金牌”并不是大臣的保命符,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所谓的“免死金牌”,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皇帝颁给大臣“免死金牌”,只是说明大臣往日为国家立下过大功,因此,皇帝大人特意颁发证书,表示颁奖而已,一旦大臣犯下罪过,抑或是虽然没有什么罪过,但皇帝决意要*掉他的时候,即使手持“免死金牌”,依然还是躲不过皇帝的屠刀,毕竟,皇帝大人作为金牌的发行者,有着独家解释权,他说没用就没用,随便找个由头,照样*你没商量!
结语
综上所述:“免死金牌”固然难得,但大臣一旦身犯死罪,或者是皇帝一旦决意*掉他,即使他手持多少枚金灿灿的“免死金牌”,照样没用,说到底,这种所谓的“免死金牌”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要当作保命符,效果实在是有限。君不见,明朝那么多开国功臣,个个手持“免死金牌”,还不是照样被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得所剩寥寥无几!
因此说,不论任何朝代,哪位臣子在临死关头真要想靠所谓的免死金牌救命,那只能说是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