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法家的皇帝,是死了才传位的。
韩非子认为,群臣是国君的死敌——大臣皆有阳虎之心,随时准备谋反。比大臣更危险的。是在旁、同床、父兄。
韩非子还称,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王后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所以,人主之大忌,就是过早立太子。所以秦始皇一直不立太子。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奉行的是禅让制和继承制,更多的是继承制,而且大多是临死之前才会指定传位给谁,这就让人想不通了,为何非要死了才传位,不能乘着自己年轻,好好享受生活,游览大好河山,这个问题我们来慢慢分析,先看看历朝历代有几位太上皇吧,带着问题去思考哦。
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李渊。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把哥哥弟弟一起*掉。当时,我们的唐高祖正在内湖上嬉戏,突然一群兵士就拥到跟前,声称奉秦王之命护驾。李渊深知局势已被儿子所控,迫不得已下诏退位。而李世民又不愿背上逼宫篡位的恶名,奉李渊为“太上皇”,就这样,做了十年太上皇,抑郁而死。
第二位太上皇是李旦。公元710年,李隆基起兵*掉唐中宗李显,拥立父亲李旦即位,为唐睿宗。但李旦知道皇位是儿子争得的,三年后就传位李隆基为唐玄宗。李旦当了五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第三位就是李隆基了。他让老爹当了太上皇,他儿子也学会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逼迫71岁高龄的李隆基放弃帝位也让他当了6年太上皇。
第四位太上皇是赵佶。公元1125年被金兵逼城下,一帮庸臣让他退位以平金人之怒。但是两年后,父子俩双双被金兵俘虏,史称“靖康之耻”,两人先后客死他乡。
第五位太上皇是赵构。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没有亲生儿子,立赵匡胤的七世孙为太子。也是由于金兵压境,局势危机,满朝文武想让赵匡胤的后裔担负护国重任,坐了35年皇帝的赵构,在各方压力下宣布禅位宋孝宗赵昚。
第六位是赵昚,他传位给宋光宗,宋光宗就是第七位太上皇了,这家伙比较昏庸,沉迷酒色,还是个白眼狼,宋孝宗死了都不服丧,最后逼迫退位,让位给宋宁宗赵扩。大家看到了,一连串的宋朝皇帝,可怜赵匡胤打下的江山,败在这样的子孙手中。
第八位是朱祁镇。这位也是个传奇,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成为俘虏,拥立他弟弟为帝,后来回家后成了太上皇,坐了七年禁闭,又在一场“夺门之变”中复辟。
第九位太上皇是乾隆。乾隆25岁当皇帝,烧香祈告上天,说自己能做60年皇帝就自动让位,老天看他如此心诚,就给他多几年的寿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啊,让位给了嘉庆皇帝,但自己呢,身体好啊,仍然过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帝施政。
综上所述,这就是人类对权力的欲望,坦白的讲,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生存,就是为了争夺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金钱,有了金钱才能有美好的生活,贸然的放出手中的权力,不仅会让很多人遭殃,自己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来的能用旧臣吗?新老更替,难免会有所争,都能殃及池鱼,更何况那相争之源。不用说皇帝,就是身居高位,你也不想下来,只有最低的阶层才有退休之念。古来帝王将相,谁都不愿放手啊,能放手的不是别人逼的就是自己逼的,最终都是逼的!
死了才传位太正常了,毕竟皇位是个很有魔力的东西,有了它就可以支配一切人、财、物。而且在皇位世袭制里,当然也不存在退休。所以正常来说没有几个皇帝愿意死前传位的。虽然也有几例提前传位的记载,但更多是时局所迫不得已为之。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传位唐太宗,大家都知道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李渊的逼迫。还有宋徽宗传位宋钦宗,那是金人打到家门口了,宋徽宗想甩锅南下避祸;类似的有北齐后主高纬传位给儿子高恒。
另外南宋的前三个皇帝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都是提前传位。宋高宗传位原因,可能是确实懈怠。但实际上,太上皇宋高宗又牢牢掌握着权力。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宋高宗居然还当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之后宋孝宗自己当了两年,觉得也没意思了,就让给儿子宋光宗,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来。但是宋光宗却不太尊敬太上皇宋孝宗,以致后来宋光宗病重时,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皇后)居然立光宗子宁宗为皇帝,光宗就这样做了七年太上皇才去世。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这里面有以下几种原因,一个是因为人性,二来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的利益纠葛,还有就是皇帝提前退休大多没有好下场。
人性
关于人性我们不讨论好坏,先说一和个惯例。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等临死之前才确定自己的遗产问题?尤其是一些商界巨富,他们经常是“退而不休”的掌控着公司的所有权力。
人类对权力的占有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尤其是在尝到权力带来的好处之后。
封建帝王看似拥有天下一切,但实际上他们所拥有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上。如果抛弃权力,他们连表面的老婆、孩子以及所有的物质财富都不会拥有。所以,为了维护表面上仅有的亲情、爱情、财富,他们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利益纠葛
身处权力的漩涡,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尤其是帝王,看似随心所欲的帝王,实际上也只是他的利益集团代言人,只要不死,便没有退休。
这一情况明英宗朱祁镇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擒,这时其弟朱祁钰被推举为皇帝。眼看无法勒索的也先便把朱祁镇放了回来。
释放回京的朱祁镇因为失去了权力,被朱祁钰囚禁起来,并派遣了锦衣卫日夜看守。直到朱祁钰病重之时,朝廷各派势力开始明争暗斗的角逐。
朱祁镇被囚禁七年之后,丧失了和外界的任何联系,直到徐有贞、石亨等人因为利益纠葛决定推翻朱祁钰的统治,想到了朱祁镇,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上闯进了囚禁朱祁镇的南宫。
当时的朱祁镇惊恐万分,以为是自己的弟弟派人来*自己的,结果这些人倒头就拜,这时才明白,这些人是来拥立自己复辟的,于是来不及细说,迅速随着众人攻入了大内,路上经过询问才得知这些大臣的姓名。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后,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捣毁了朱祁钰修建的陵墓,把他所有的妃嫔都处死了,然后清洗了于谦、王文等忠于朱祁钰的大臣。
这种事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但是却清楚的表现了帝王拥有权力和失去权力的天差地别,以及身不由己的利益纠葛。
除了人性和利益之外,但凡失去权力的太上皇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比如主动退出的赵武灵王,让位给了赵惠文王,号称“主父”,然而却在沙丘宫变中被活活饿死。被动退位的李渊和李隆基等人被囚禁至死。无数事实证明,帝王只有去世之后才能把权力交出,不然一定会受到排挤和囚禁,最终郁郁寡欢而亡。
没人邀请我又来了。古代皇帝为何非要死了才传位,不难理解。请看:
一、权利的欲望
人类对权力的占有欲望,是贪婪的,是你难以想像的,尤其是帝王的至高无上,掌握天下苍生的生*大权。如果你难以理解,不奇怪,那是你还没有体会到罢了。所以让一个人把权利让出来,那比死还难受,尤其是曾经拥有过的。
主动禅让的,好像只有乾隆一人吧,他当了60年皇帝,为了兑现自己曾经承诺过不超过康熙,才主动退位给嘉庆。可结果呢?舍不得放弃权利,依然要过问军国大事,直到四年后去世,嘉庆才完全执政了。
二、一山不容二虎
可以避免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每一个皇帝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有一个团队辅佐的,从少年伴读,到青年太子之争,再到继承皇位,每一步都是周密计划和各种阴谋并存的。各皇子之间的战斗也是他们背后团队的战斗,一个疏忽则满盘皆输。
三、为了自保
失去权利就等于失去尊严甚至生命。李世民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才慢慢掌握大权的,当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中,突然听说事变之后,大为恼火,却又毫无办法,手下大臣就劝他,说李世民屡立战功,手下将才又多,该立他为太子,李渊无奈答应。
为啥古代大多数皇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宁可累死,也不愿意在活着的时候脱袍让位,享受逍遥自在的退休生活呢?其实不是皇帝们不想而是不敢哪!
古代历史上并非没有生前让出位子的领袖——帝或王,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比较美满之外,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赵武灵王为什么会饿死呢?
原因就是他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把位子让出去了!
赵武灵王有俩儿子,老大叫的个赵章,老二叫的个赵何,因为老二他妈受宠,所以赵武灵王就废了老大立老二当太子。
为了培养接班人,赵武灵王决定“扶上马再送一程”——把王位让给了小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自封“主父”——仿佛后世的“太上皇”——虽然他仍然手握军政大权,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公子成、李兑、肥义等都忠于赵惠文王。
尽管让位后危机四伏,但主父却仍然感觉良好,还认为自己是赵国最有权力的人!
某年某月某日,主父和赵惠文王接受群臣的朝见,大儿子赵章跪下向弟弟磕头,脸上带有不甘心的表情。
见此情形,主父突发奇想,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让大儿子到“代”地为王,虽因大臣反对作罢,但赵章却因此产生了非分之想,后来竟欲取赵惠文王而代之。
主父和赵惠文王到沙丘游玩,赵章和田不礼趁机发动兵变。
不过,虽然他们*死了肥义,却没能干掉赵惠文王。
公子成和李兑早就防着赵章这一手了,因此很快就带兵镇压了这场叛乱,赵章慌不择路跑进沙丘宫乞求父亲庇护,主父袒护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哪肯放过赵章?
他们带兵包围了沙丘宫,不顾主父的阻拦捜出并*死了赵章。
公子成和李兑知道主父不会放过他们,于是就用赵惠文王的名义下令包围了沙丘宫,并迫使服务人员离开,只留下了主父一个人等死!
可怜这位曾经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何曾想到一旦让出了王位后就没人听他的话了呢?
一连几个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饿逼得他爬到树上掏鸟蛋吃,最后终于活活饿死了……
古代皇帝如果不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一直死死的抓住权利,到最后一刻。因为退休当太上皇想要安享晚年的结果是有前车之鉴的。
历史上有几个挺有名的当太上皇的,结果都不怎么好,有的还十分的悲惨。让后世的皇帝读到史书的时候,对照自己,那是听者流泪,闻者痛哭呀。
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雄才大略,武功赫赫。在他的带领下,赵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大的对手就是赵国,而赵国强盛的根源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之前好像没有什么当太上皇的,所以他想着享享福,当了太上皇。结果最后被困在沙丘宫中三个月,活活饿死。
再接下来的有名的太上皇就是李渊了,李渊是被李世民逼着当太上皇,最后结果还不错,权利是没有了,但也没受什么罪。唐明皇李隆基安史之乱中,当了太上皇,自己最喜欢的高力士被逼着离开自己身边,在住的地方一步都出不来,郁郁而终。
前车之鉴呀,你让后来的皇帝哪个还敢尝试当太上皇呀?
风流天子乾隆最后是当了两年的太上皇,但是他这个太上皇仍然是大权在握,和皇上也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权力场上无亲情,就算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不一定能好好享受生活。
一个先例就是赵武灵王,虽然他不叫皇帝,但也是一国之君,情况是一样的。赵武灵王早早逊位,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结果怎么呢?另一个儿子要搞叛乱,导致沙丘之变,赵惠文王为了一己之利竟然把自己的老爸活活饿死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历史上每次夺嫡之争中,都只认权力不认人,管你是老爹还是儿子。所以,即便是皇帝,对儿子也不能不防。所以历朝历代,*太子、*皇子的情况是很多的。大家想想,对儿子都像防贼似的,皇帝敢早早传位吗?
当然,也有例外的。
宋朝皇帝逊位的比较多。北宋时宋徽宗在金人大举南侵时,不知所措,索性把皇位早早传给儿子宋钦宗。南宋时,宋高宗也是因为金人毁约大举南侵,心力交瘁,把皇位传给宋孝宗。宋孝宗一生锐意北伐,最终无果,心灰意冷之下,又传位给宋光宗。岂料这一传位,又传出问题了。宋光宗暗弱,皇后李凤娘残忍独断,又挑拔光宗与太上皇的矛盾,导致宋孝宗郁郁而终。孝宗死后,赵汝愚逼迫宋光宗退位,把皇位传给宋宁宗。
由上可见,皇帝逊位,多数是有外因,主动退位又能享清福的皇帝,是非常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