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清朝和明朝的称谓,就能知道为什么?
清朝的大臣,称自己为奴才;明朝的大臣,称自己为臣下。
清朝入关时大*四方,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血腥无比。
明朝农民军称帝后,对文人还是比较尊敬的。尤其是理学,导致后来的东林党人肆无忌惮。
其实不管是服服帖帖还是张牙舞爪,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明朝和清朝都是长达二百年、十几届皇帝的大朝代。但是一个是汉人驱外族,一个是外族治汉人。
在统治思路上有明显的区别。同样是儒家治国,但明朝是朱熹的理学,他区分人心和道心,认为人心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让道心做主宰,让人心听从于道心。清朝同样是理学,但重点放在纲常伦理上,强调教化。
在统治力上有明显的区别。明朝国力较强,尤其是初期,周边少数民族都不征服。清朝国力较弱,尤其是后期受到外国殖民统治,衰败得厉害。
在统治时间上,明朝也要比清朝长。
在大臣待遇上,明朝就明显不如清朝了。清朝对贪腐是比较放纵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明朝则对贪腐异常严苛,到了剥皮示众的程度。
明清两代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从原来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坠落到危亡阶段。
盛世华章,百年兴旺,祝愿日子越来越好!
明朝不是不行,而是不为!从明朝设立内阁就可以看出,明朝没有把官员当成奴才。历史没有如果,满清的成功却实实打断了中国进步的进程,可惜、可叹!
题主小哥,朱元璋表示不服,他儿子朱棣也表示不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同样表示不服。
明朝和清朝(这里包括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从国家的传承上他是清朝的开国始祖)在建立之后分别有一个皇权弱化和加强的过程,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明朝的大多数时间里大臣们对皇帝都比较强势,而在清朝的大多数时间里,大臣们对皇帝都比较弱势,结果就给人形成了一个印象,清朝的皇帝能把大臣们治得服服帖帖,明朝的皇帝却做不到。
但是在两个王朝建立之初,这种现象正好相反。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这两位帝王是历史上非常强势的两位帝王,大臣们的生*大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谁不服气出来走两步,保证回去之后脑袋没了。
朱元璋在位期间,就算是功勋卓着的开国功臣们,他也是想*就*,这些人连反抗能力都没有。
他的儿子朱棣更是在当上皇帝之后诛了方孝孺的十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有过诛十族记录的皇帝。
两位皇帝对朝上大臣们的控制力可见一斑。
但是,朱棣明显比他的父亲朱元璋要弱势得多,他在当上皇上之后不得不从南京把首都迁到北京以此来加强对明朝的控制能力。
清朝以及清朝前身后金头两位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可没有这么风光。
努尔哈赤领兵打仗的时候,在早期(建立国家之前)连他手下的亲侍近臣都无法驾驭。
有一次,他领着人去攻打叶赫部的一座城市,打下来之后大家就开始大肆抢掠,队伍乱成一团,也没有多少人继续追击敌军了。
此时叶赫部的士兵依然在抵抗,努尔哈赤一看这还了得,兄弟们打完再抢不行吗?
赶紧让他的弟弟阻止士兵们,命令他们继续和叶赫部作战。
可是就连他的弟弟也把他的话当耳旁风加入了抢劫的队伍,结果叶赫部喘息过来发动反击,差一点儿把他打败。
小弟们服从性这么差,是因为各自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他当成了大汗之后,不得不执行八王议政和朝中的实力派共享大权。
他儿子皇太极继位之初也把八王议政的模式继承了下来,所以最初受到八旗旗主的多方掣肘,直到后期这种局面才改善过来。
但是,和朱元璋、朱棣两个人皇权逐步减弱不同的是,清朝的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帝王的皇权是在逐渐加强。
造成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的原因是明朝和清朝起家的模式不一样。
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女真各部落有自己固定的酋长来领导,这是一个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
这些酋长相当于西汉末年那些地方上的豪强,他们实力强大,而且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权利。
如果努尔哈赤以消灭这些酋长为目标,必然会遭到整个部落的反抗,即使能够统一女真各部也是得不偿失的。
他只好采用以政治拉拢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式,这就让努尔哈赤遇到了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一样的问题,甚至问题更严重。
创立了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不得不和各大旗主盟誓:
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有不合,即可易之。
可见后金时期类似一种邦联制度,努尔哈赤如果不能给属下带来足够的利益,他随时可能被别人取而代之。
到了皇太极时期情况好多了,在他父亲的苦心经营之下爱新觉罗家族在国内取得了绝对的威望,皇太极本人在继位之后通过对明朝的军事胜利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此时爱新觉罗家族作为后金皇族的地位就固定了下来。
然后,皇太极大量启用投降过来的明朝精英。
虽说投降的明朝精英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相对于女真贵族依然非常弱势,但在皇太极的支持下下在朝廷上和八旗贵族取得了一定均势,也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政治权利,为清朝走向中央集权创造了条件。
满清入关之后面对偌大的中原,清朝皇帝转而大力扶持八旗,帮助统治着数亿人口的国家,此时八旗人口占绝对劣势,但他们的政治权力却具有绝对的优势,和人口不成比例。
八旗子弟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必然紧紧团结在皇帝周围维护皇权,甚至以奴才自居,彻底弱化为皇帝的附庸。
人口居于绝对优势的其他各族,面对这个强大的人口达数10万利益共同体的时候,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没有力量与之对抗,所以也变得服服帖帖的了。
明朝之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拥有强大的权力,那是因为两个人绝少依靠对外部妥协取得的成功。
和努尔哈赤一出生就是部落酋长之子不同的是,朱元璋是普通农民出身,在元朝末年他甚至一度沦为乞丐,所以有开局一个破碗闯天下之说。
他从一个小小的乞丐成长为统一天下的君王,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积累,一生之中经历了无数大战,他也征服了天下人和那些勋贵,才能牢牢的掌控别人的命运。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是以造自己侄子的反起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将北方地区变成他的基本盘,但是南方地区对他的忠忠诚度和认可程度就没那么高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上皇上之后要把首都迁到北方。
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们继位以后让士大夫阶层有了和皇权正面对抗的能力。
有人说,这是因为武将勋贵集团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所导致的局面。
有一定道理,但是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重文轻武。
武将勋贵集团即使全军覆没,只要明朝文武并重,很快就会成长出一批足以和士大夫集团相抗衡的武将集团。
明朝中后期之后,战争仍然时时爆发,其中不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但是在重文轻武的环境的打压下,这些将领在面对比自己低几个级别的文官时都不得不放低姿态噤若寒蝉,他们只能借助于士大夫集团的支持才能有一番作为,反而和士大夫集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这样的环境大臣们能对皇帝服服帖帖才怪呢?
当大臣都不敢直言的时候,皇帝的昏庸就会讳疾忌医的。特别是欺善怕恶,欺内怕外的慈禧太后,更是把中国一步步带向深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有了新中国啊!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比做两个大公司,而把他们的大臣当做公司的员工来分析这个问题的话,也许会比较形象一些吧。
明朝:明朝这家公司的创立比较励志,公司创始人朱元璋起于微末,在市场大潮中,屡挫强敌闻达于天下。像朱元璋这种开局一个碗,靠着敢打敢*在东亚地区这个大市场,建立起明朝这个大公司,除了他个人素质比较强硬之外,对于属下的掌控力度,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朱元璋依靠锦衣卫这一监察制度,让公司的中高层干部如履薄冰。因为在朱元璋这个公司老总眼里,干不好本职工作,绝对不是辞职那么简单。
可是好景不长,在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棣虽然从侄子手里抢到了公司董事长的职位,还能够遵守朱元璋的基本制度,让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和普通员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其他的后代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为了让董事长工作量进一步减轻,大明公司成立的董事会权力越来越大。这个名叫内阁的董事会,开始处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决策。虽然历任董事长还保有着批红的权利,但他的权力已然被极大削弱。甚至是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这一制度,也成为了装门面的样子。
到了明朝中期,董事会的这些职业经理人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些职业经理人的扛把子,也就是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可以压制六部。大明公司早期的行使总经理的宰相职位,也不过如此。也正因为这些职业经理人咄咄逼人,大明公司的嘉靖、万历两任董事长,长时间撂挑子不干,躲在自己的大别墅里面玩修仙。
这些人烦得董事长都不想管事情,遇到负责任的职业经理人,那公司业绩还说得过去。但若是这些人没事就玩办公室战争,为了打压彼此,忽视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大明公司还玩个屁呀!但从历史上看来,明朝中后期的董事会,基本玩法就是这样的。这些职业经理人已经失去了控制,某些董事长的收入还不如这些掌管各方权力的经理人。
到了大明公司最后一任董事长朱由检上任的时候,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董事长朱由检几乎掏空家产,想要挽救大明公司。但下面的职业经理人面对大明公司的如此危局,一个一个油光满面,家产丰厚。宁愿自己的资金烂在手里,也不愿意和大明这家公司共存亡。
然后大明公司倒闭了。
清朝:清朝本来应该算是大明公司旗下的一家分公司控股的企业,其创始人努尔哈赤在分公司获得了比较多的资源,而且在分公司老总的刻意纵容之下,这家控股企业最终做大做强,反过头来,吃掉了大明在辽东地区的分公司。
刚好大明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企业员工带头闹事的事情,将中原地区的一些分公司闹得天翻地覆。为了维持公司的稳定发展,大明公司只能将资源集中使用在安抚那些带头闹事的企业员工上。但这样一来,势必会让在辽东地区的清朝公司,得到闷头发展的机会,不仅将大明控股的小公司朝鲜吞了下去,还拉拢了大明公司的竞争对手蒙古股份有限公司,明朝公司派来收复市场的队伍,击败以后顺便收纳为自己的队伍。
大明集团在内忧外患之下,资金链断裂,最终轰然倒下。但是其优质的公司固定资产,最后全盘落入到清朝公司的手里。所以清朝公司必然会仔细研究大明公司倒闭的重要原因。当他们发现集团内部董事长和董事会之间出现矛盾,并会给公司带来极为严重的危机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力几乎都掌控在董事长手里。
于是清朝的董事长研究了一整套措施,用于维护和集中自己的权力。他们开始对原先采用了八旗制度进行改革,首先由董事长掌握优质的销售团队(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的精锐部队)通过设立其他机构来削弱董事会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董事会的决策权,将军事和财政大权,一把手抓在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分公司想造总公司的反,也要看董事长手中的那些优质销售团队手中的刀答不答应?这些职业经理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干扰董事长的决策,他也会发现自己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参政权。就算董事会的那些议政大臣拥有再高的地位,也无法动摇董事长所发出的每一项决策。
就是这么着,才会让清朝可以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
因为清朝的皇帝有基本盘,就是旗人。旗人不光是满洲人,还有入了其籍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
也正是他们,组成了足以让清朝皇帝跟文官士大夫集团叫板的后盾。
清朝皇帝想办什么事,不用指望着汉族文官去办,直接叫奴才们去办,从中央到地方,有的是人上赶着给他去办,完全可以绕开这个庞大的文官士大夫集团。
满洲人入关,是一股全新的政治势力,他们跟传统的那些汉族士大夫没什么利益上的瓜葛,当然也不用考虑是否和他们共享利益。换句话说就是,清帝跟汉族士大夫不是利益共同体,跟旗人才是利益共同体,所以犯不着跟文官们废话,只要是有助于国家和朝廷的政策,说办就办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明朝还趾高气扬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到了清朝全都哑巴了。毕竟在明朝,明朝皇帝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办什么事都要以他们为中介,只要他们一撤台,皇帝就得被架在火上烤。而在清朝,由于旗人作为清朝统治的基本盘,汉族文官士大夫的存在就是年三十晚上的凉拌菜——有他也过年,没他也过年。
这么一来,那些汉族文官士大夫们还不被训得服服帖帖的?毕竟他自己和全族人的小命都在人家手里捏着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乾隆帝极力张扬旗人,尤其是满人的自我认同感,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群人是清朝统治的基本盘,一旦他们过于汉化,或是与汉族士大夫走得太近,这个清地可以独立控制的基本盘就会崩掉,最后还会回到明朝那种求着文官集团办事的不利局面。
事实上,晚清之所以最后还是走向了全面崩盘和瓦解,就是宗亲和旗人无法依仗,任由汉族官僚,尤其是立宪派掌握地方权力,才造成了武昌起义后无人可用的局面。
明朝是传统君臣社会,这种情况下,皇帝是君主,做君主之事,臣子是君子,做君子之事,服服帖帖是没有尽到君子的基本职责。
清朝是打着君臣幌子的原始社会,君主是部落酋长,其他人都是他权杖下征服的奴隶,君主要绝对特权,奴隶无权利可言,服服帖帖是基本生存要求。
谁说明朝不行的?朱元章时代,大臣那个敢不服服帖帖的?都服帖,任何朝代,在前几任皇帝于上都行,只是到了后期,皇帝自身养尊处优,忘记了初心,无心理政,大臣才敢小动作,叫上行上仿嘛,清朝未代还不是一个样嘛,袁世凯是大臣,他没有服也没有贴,加快清朝灭亡的步阀!
更准确得说,是明朝的中后期不能驯服大臣,其实前期那几个皇帝还是很强悍的,如朱元璋,朱棣这种角色,随便一个小动作就能让大臣能前后思量半天,考量权衡利弊。这中后期就不行了,主要是皇帝素质不行,有身体不行的,上任不久就挂了;有业务能力不行的,专攻到副业上,什么蛐蛐啊,木工啊;还有只会享受权利,不会履行义务的,建豹房,炼仙丹的。至于国家和大臣这种小事,交给手下人办就行了。
除了皇帝本身的原因,明朝大臣也是个性鲜明,在与皇帝的权利平衡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代表。一是魏忠贤、王振、刘瑾为代表的宦官群体,基本上是没什么文化,却能从小陪皇帝长大,如骨肉血亲,一旦皇帝登基,成为红人,便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大部分大臣被他们驯服,成了他们的臣子。二是严嵩、周延儒等有文化的奸臣,通过机遇、考试、刷滑头等手段,位极人臣,然后驯服其他大臣。三是王守仁、于谦等救世之能臣,治世之功臣,你皇帝没他还真不行,没了他皇帝能不能做还是个问题,怎么去驯服。
以上是大臣中的个人优秀代表,由于明朝的制度,还培养出了一个群体优秀代表,那就是言官群体。明朝的言官制度直接导致皇帝对言官们打也打不得,*也*不得,哪怕降职流放,都会被其他言官群起而攻之,甚是让皇帝头疼。这群言官看似文弱,骨子却硬,完全不虚惹了皇帝,如果因此受到惩罚,更以此为荣。哪个明朝皇帝要是心血来潮,干一下言官,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不好惹,不好惹呦。
清朝虽然也有大奸臣,大忠臣,大宦官,但是皇权始终在皇帝或者皇家手里,大臣中只需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服不行啊。
说白一点:明以前朝代君臣之间是辅佐关系,类似于一家人;清朝是主人奴才关系,甚至奴才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