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思想观念,人口增长等多个因素影响决定的。
在土地私有化,自给自足时期。结婚后分家和不分家的大家庭并存,因此当时有很多大家庭。人口从七八个到七八十个都有。因为当时的生产资料如大车,水车,牲口,一应耕作工具,农副加工机具等等。如果兄弟四五个分家,一般自耕农是买不起几套装备的,只好大家庭共用。只有到因纠纷实在维系不下去的时候才分家。我们当地有一个七八十人的大家庭一直维系到全民食堂时期。
到农业集体化时期,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维系家庭的共有生产资料不存在了。而且在集体时期,一家兄弟两个或多个的家庭大量存在。大家都在生产队挣分吃饭,小家庭比大家庭容易打理许多,分家现象非常普遍。一般都是结婚一个,分出一个。过去父母在不分家的观念逐渐消除了。再说如果家庭如果没有宅基地,分家后也容易申请一块。
到了现在的新时期,由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男孩家庭只有一个兄弟。不存在兄弟分家的条件。也有极少数和父母分家的,但会受到社会和亲友耻笑。两个兄弟的家庭在结婚以后一般会分家。由于两兄弟,多兄弟数量不大。加上原来农村房屋在个人财产权重比例减少。一般分家很顺利,不会闹得沸沸扬扬。从外部一般看不到分家的现象了。
初心老聂的观点。
早些年农村结了婚就闹分家,是为了减少家庭矛盾,能最大的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加收入。
我国从82年开始才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可以说82年以前人口出生不受限制,兄弟姐妹四五个以上的农村家庭比比皆是,兄弟三个以上的也很多。
1:兄弟多了,妯娌就多,孩子也就多了,矛盾也就多了。因为性格关系,就会出现婆媳矛盾,妯娌之间的矛盾,从而又影响到哥们之间的团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枕头风。一旦家庭出现了矛盾,就会人心不齐,影响了过日子,分家是必然的。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挣了钱是自己的,干活也就有劲头了,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吃亏了。
在以前,因为家庭矛盾,兄弟分家以后都不相往来,现在也可能有这种情况,你说不分家能行吗?
2:以前农村兄弟多,一般父母都尽量给儿子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结婚。老大结了婚,过一段时间就会分家,为的是更好的攒钱,给老二娶媳妇。那时候挣钱难,就靠省吃俭用,嘴上挪肚子攒,过不好日子,下边的兄弟结婚就困难,弄不好就会打光棍,所以就要分家。
3:结婚分家,就会减少婆媳之间的矛盾,父母也少操点心,起码能保持表面上的生气,不撕破脸皮,尽量做到家丑不可外扬。如果经常吵架,就会被外人笑脸,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下面兄弟的婚姻产生不利因素,所以就要分家。
总的来说,分家利多弊少,对大家小家都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因为儿子多,把房子财产都分给了儿子,老了以后一无所有,甚至都无栖身之地,几个儿子都养不起俩个老人。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
现在怎么基本上没有了,是因为现在儿子少了,条件也好了。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一儿一女,甚至还有一部分独生子,人们再也不会生那么多孩子了,多了真养不起,要是没点本事,真能累死你。
一个儿子的家庭,结婚以后,父母很年轻,公公可以获利,婆婆可以看孩子,儿媳妇就轻松多了,也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把公婆哄高兴了,再苦再累也高兴,就能给儿子儿媳多获利,成了免费的长工,挣多少钱都会留给儿子,这么好的事谁还分家,最多就是分开住,尽量不分家。
现在的女孩地位提高了,结婚以后,公公婆婆都哄着,基本上都是儿媳说了算,所以分家的基本上就没有了。
现在农村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行为、观念、思想就会发生改变,就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后肯定还会改变。
因为过去穷,兄弟姐妹一大帮,老大结婚时,小的弟妹还在吃闲饭,不想被他们拖累,所以才要分家。
现在不同了,一家一个,多的两个,孩子结婚时父母正当壮年,老人基本是挣的多花的少,能粘老人的光何乐而不为呢,傻子才想分家。
以前弟兄们多,结了婚就分家是怕自己哪一点陪嫁入了老伙,现在弟兄一个的多、分不分家无所谓了
诗曰:
如今分家不必闹,婚前双方都知道。
基础条件有不动,城里婚房买一套。
还有那些自私鬼,直接提出要甩掉。
小夫妻俩找工作,事实分家静悄悄。
男多女少娶亲难,当年生儿咧嘴笑。
投资多年无产出,只见往里贴钞票。
父母还在乡下住,生产资料不敢抛。
各人自扫门前雪,各走各的独木桥。
——过去是婚后分家,现在是婚前分家,哪怕是独生子女。
以前的时候,由于兄弟姐妹们多,结婚以后,女方来到男方家里,会受到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生活过的不大开心。所以,只要小两口一结婚,就会要求分家,自己当家做主,过自己的日子。这样,小两口就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家具等,然后齐心协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和家人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现在,大部分都是一孩家庭,或者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结婚时,父母就给他们准备好了婚房。结婚以后,他们就另住新屋,自己起锅做饭。这种现象,貌似分家,却不是分家,而叫分门另居。他们和父母原则上还是一个家。
分家以后,老人的东西就不能随便拿了,因为那是大家伙的东西,某一个孩子是不能私自占有的。而分门另居的孩子,和父母仍然是一个家,只是分开吃饭而已。他对父母的财产具有绝对的继承权,所以有什么需要,你就尽可能的去他们那里拿的。
早些年农村青年结了婚就闹分家,现在怎么基本都没有了。这是因为:
一、为什么要闹分家
那时农村人一般兄弟姊妹多,又都在家乡务农,还没有出门打工这一项。
先结婚的人,一般都是先出生的人。他们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和妹妹。
闹分家其实有双方的原因:
1.有年轻夫妻的原因
先结婚的人,也就是翅膀硬了,他们不愿与幼小的弟妹们一齐过日子了,一切要听父母的,经济上、生产上、生活上自己不能作主,认为那样发挥不了自己的积极性,认为那样自己吃亏了,是在帮父母培育弟弟妹妹,将来弟妹嫁娶,要用很多的钱,自己很长时间难有穿头之日。所以就闹分家了。
2.有父母的原因
结了婚的儿子媳妇,在父母看来与以前不一样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讲轻了不起作用,讲重了儿媳认为是不喜欢她。
儿子媳妇哪里用了一笔钱或掉了点东西、或到哪里去有点私事,在父母看来,是不是年轻人在吃公夹私呢?是不是想到一边去呀。
也有些很务实的父母,儿子结婚后,直接卸了身上的担子,让结婚的儿子媳妇分家到一边去住,好让儿子媳妇早点成家立业。
二、现在为什么不用闹分家了呢
现在农村的人活动性比早些年大了,年轻人不在农村的家里务农了,都出门打工去了。
出外的年轻人挣的钱都归自己了,也不用听父母指挥了,一切自己作主。明义上没有分家,实际上己经分家了。看着是一大家子,实际上各自过着各自的小日子,各自挣着各自的钱。
而且父母造的家已经过时,年轻人有钱了,自己就会买房或建房,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家就这样自己造成了。
早些年不光是农村人结了婚就分家,城里人也一样吧?那时侯兄弟姐妹多,姑嫂叔嫂之间、妯娌之间乃之婆媳之间朝夕相处,有很多的矛盾不好处理,加上生活习惯有差异、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可一样,特别是经济方面不好调理,所以分家很正常。现在结婚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谁分家呢?特别是有些青年夫妇还总是想着啃老,赶都赶不走吔!
【登高望远】认为早年农村一结婚就闹分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当时子女多,做父母的帮子女结婚成家就算了结了心思,完成了任务,就要着手帮下一个未结婚的子女,所以要把己结婚的分开去。
二是因为人口多,为减少婆媳矛盾和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分开过能避免矛盾与尴尬。
三是因为有的家庭负担大,分开过,自成一家,自食其力,减少因经济人情负担方面的纠结和麻烦。
四是因为家庭成员性格脾气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相互不愿意共同生活。
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由于人口少,年轻人工作忙,需要父母帮助照顾,有许多住在一起生活,但也有部分年轻夫妇不愿意与老人共同生活而分开居住,也实属正常,其实只要和睦相处,在不在一起共处,都不是主要问题。另外,还要看各自的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综合考量。
过去家有几个儿子的是常事,那时也没有计划生育这个新时代的事。儿子结婚后大多数都要分门另居的。这也有许多好处。俗话说“鸡多不下蛋,妯娌多了不做饭”,“三推四靠塌了锅灶”。“大锅饭”不好吃!
要不生产队解体,实行了分田到户,农民的生活才逐步走向富裕些,道理大小是一样的。妯娌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各种习俗不融洽、人都有点私心,在大集体家庭里,少有“雷锋”式的媳妇。多数纠结于舍得问题,老人很难一碗水端平,顾小的了向老的了,一来二去矛盾频出,不得不分家。
“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有山靠山,没山独担,分家后。打拼挣得财富都是自己的,不用扬鞭自奋蹄,就知道猛拉套了。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由于计划生育所致,独生子女户较多,反正肉烂在锅里,跑不到别处,分家与不分家,实际意义不大,反正赡养老的扶养小的,都是你一人责任,分哪门子家呢!
不过也有,个别婆媳关系不大融洽的,和老人另起炉灶的,但赡养义务是不能马虎的,有法可依啊。也有比较脑子活泛的,独生子或女儿和老人分门另住的,基于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往往有些福利“好处”是以户头(户口本)发放的,这样即使是招赘上门女婿的,父女有意识的分家另居,自然就多获取一份福利了。其它没有别的原因,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