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据说,有一年中秋的夜晚,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唐太宗突然说,这胡饼的名字怎麽这麽难听呀? 在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随口说那就把它叫作月饼吧!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据说月饼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据说是在元朝末期,朱元璋灭元时,为了将中秋起义的时间传出去,他手下的大将刘伯温出了个主意,将写有“八月十五*鞑子”的纸条包在一种面饼中,这就是后来的月饼。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小郭在这里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 中秋快乐 关于月饼的口味 当然还是更喜欢我们老家的老五仁月饼了 ,哈哈 开玩笑,其实关于过节吃什么月饼,或者喜欢什么口味都不重要,我觉得过中秋最重要的当然是跟家人在一起,与家人共享的月饼味道才是最棒的,你们觉得呢?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来到了,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中秋吃月饼的传统习俗。那么在吃月饼的同时有不少人还不知道月饼是怎么由来的?为什么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月饼?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的古代月饼就被用作祭祀品,而早在殷,周朝时期,南方的江浙一带为了纪念太师闻仲,就曾有人做了边薄心厚的饼子,俗称“太师饼”。后来到了汉代,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边外引进了芝麻,胡核作为辅料加工成馅放进圆形的饼子里面。这样的饼子就被叫做“胡饼”。
但是真正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是在唐朝的时候出现的,据说当时正赶上八月十五那天,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获胜归来,在夜里庆功宴上,唐高祖接到土鲁番的商人献上的“胡饼”,一边吃一边指着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并在中秋节当日,命御膳房将“胡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吃。然而,这时候的“胡饼”只是在皇宫中盛行,因此这种饼子也被称作“宫饼”。
但是那时候还不叫月饼,而且饼子也并非园形状,月饼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南宋时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月饼由之前的菱形逐渐演变成了园形,因八月十五为月圆之夜,所以这种圆形的饼子寓意团圆美好。
一直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才被广泛流传。人们每到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就互相以月饼相赠,取团圆和睦之意。
因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
月饼是如何制成的,看后想吃吗?
据月饼是从少数民族传过来的,原叫胡饼,一次中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着月,吃着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名称不好听,十场贵妃说这胡饼圆圆的像月亮,就叫月饼吧,从此月饼就叫开了。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不可或缺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相传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的由来故事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月饼据说是由唐代开始有的,由唐高祖将胡饼与月亮联系起来,由杨贵妃易名为“月饼”。
月饼从中秋食品到“走月”礼品的发展史
一.月饼由胡饼而来。
相传在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正好在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高祖献饼祝贺,这种饼是圆饼里面包着芝麻和核桃等西域的干果。唐高祖非常高兴,对着月亮说:“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就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这种胡饼就跟月亮联系起来,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后来杨贵妃吃胡饼看月亮的时候,突发奇想把胡饼叫做月饼。
二.月饼的最早记载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大文学家和美食家苏东坡的诗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说明宋代的时候月饼很流行。看着 月亮吃月饼已经渐成人们的习惯。
三.月饼送礼成为习俗
1.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过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2.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苏北地区有一则“八月十五*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3.到了明代以后,月饼已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
在清代一首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说明月饼已经成为中秋盛行礼品,跟现在的节俗已经很相近。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甚至人们还评选了月饼的第一,虽然是个人意见。
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月饼从最初的胡饼成为月饼,成为一种中秋必备美食,最后成为现在的中秋送礼必备品,经历了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和美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