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admin 28 0

集中兵力就好了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很多因素一起促成的,而分兵这个战略实际并没有错,来看我们的详细分析: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生活

1、养寇自重。李成梁主政东北时期,努尔哈赤一家基本被族灭,但是李成梁偏偏留下努尔哈赤这个遗孤不*,反而将他养大,教他军事。难道李成梁不懂养虎为患的道理吗?他当然懂。但是由于当时明朝边将的风气就是这样,故意养寇以自重,所以,这一点他们难辞其咎;

2、统帅无能。得知抚顺失陷,万历皇帝竟然任命杨镐为统帅,统筹对后金的作战。然而,杨镐虽然为官有道,但是当官跟打仗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跟赶鸭子上架也没什么区别。战事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万历用人十分不当,已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分进战略。客观地说,分进合击的战略并没有什么错。这种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军的“闪电战”中得到了优秀地体现,通过两翼甚至多翼地快速推进,将敌人合围,进行集中歼灭。但是,这个战役的特点是:快速,配合。多翼推动,必须出敌不意,而且同时前进,如果做不到这些,反而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等于犯了“梅花分瓣”的战术错误;

4、一错再错。杨镐实在做不到闪电战的话,的确不应该分兵,这样,即使后金六万大军来袭,也能硬抗,谁胜谁负还不好说。但是杨镐愚蠢地让后金逃兵带信给努尔哈赤,还傻不拉几地告诉他自己出兵的时间,等于将自己的整体部署全部泄露出去了,这个仗还没开始打,就已经输了底裤。

5、葬送戚家军。由于四路大军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络,而且互不统属,即使西路军已经覆灭,东路军浑然不知,依然孤军深入。尽管戚家军作战勇猛,但是由于丢失了辎重,被后金携数倍大军反复冲击,最后全军覆灭。戚家军的覆灭,标志着大明的精锐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说,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多个因素促成的,最大的败因就是万历用人不当,让一个完全不懂军事杨镐主持大事,即使他将四路大军集中一起,还是容易被努尔哈赤想方设法打败,比如说截断粮道。


如果明朝集中进攻,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但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集中进攻可以集中兵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对敌方造成更大的压力,有可能迅速击败敌军。但是,如果明朝军队集中进攻失败,可能会面临被全军覆没的风险。此外,集中进攻也会暴露明军的战术意图,让女真军队有更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无论是分兵四路还是集中进攻,都有其优缺点和风险。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明朝的战术选择,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地形、军队士气等等。


谢谢邀请,我负责地声明本人对萨尔浒之战不是很清楚,不敢妄言。高手江湖小晓生作者说得很好,我为他点赞!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一次战略性决战。

明朝以十万之众,四路分进合击。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不到五天,三路明军被全歼,一路逃回,萨尔浒之战以明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此战明军战死将领自总兵刘綎、杜松以下三百一十人,战死军兵四万五千八百七十多人,丧失骡马等两万八千六百多匹,损失武器装备更是无数。而后金损失仅两千余人。双方损失之悬殊,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清朝对此战评价颇高,称此战后“王基开,帝业定”

那么如果当初明朝并没有采取分兵战略,是不是会避免这次惨败?答案仍然否定的。

兵力不足

此战明军号称有四十七万兵力,但实际上加上朝鲜、叶赫军才能达到约十万人。明朝希望凭借这十万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歼灭后金政权。但这支军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后金军队屡战屡胜,兵力不断扩大,战前已经达到七万多人,而且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明军来自全国各地,质量参差不齐,情况互不熟悉。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明军企图深入后金,速战速决,却是力不从心,带有盲目性。

情况不明

明朝上下违背了“知之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已,不知彼,每战必殆”。这一基本战争法则。明军主将杨镐既没有考虑后金军队兵力集中,又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善于野战,又在自己的统治区作战,地形熟悉,能够以逸待劳等优势;又忽视了自己兵力优势甚微,又调自各方,本来就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不仅不给其休整时间,反而急于进攻。而且荒山老林、大雪封山,这些南方军队人地两疏,极大增加了部队之间沟通联络、互相配合的难度。这种既不作周密考虑和准备,又盲目轻敌的指导思想,是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指挥混乱

整个战役期间,作为主将的杨镐,坐镇远离战场二百多里的沈阳,完全不了解战场发生的情况,没有任何指挥。比如,当时杜松军队孤军冒进,杨镐未予制止;杜松军受到攻击,马林军不过相距二三十里,也没有及时指挥马林军支援作战;等到杜、马两军被迁,还没有向其余两军通报战况,直接导致刘綎军被歼。特别是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竟然没有准备预备队。如果在战场紧急时刻,适时将预备队投入战场,就有可能掌握主动,影响整个战役进程。当然,杨镐却是留下一直军队,但这支军队确实驻扎在辽阳,负责掩护沈阳侧背。

后金强悍

后金取得胜利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周密的侦查,对天气、地形的熟悉,对时间和距离的精准掌握,足够的机动能力以及较强的战斗力,只有具备这些才能确定打击顺序,确保速战速决,顺利击溃第一个目标,之后逐次转移兵力,使后面的歼敌顺利进行。不幸的是后金军队全部具备这些因素。

明军有如此无能的统帅和糟糕的指挥,碰上努尔哈赤这样强悍的对手,不管分不分兵,惨败的结果都无法改变。


没啥改变。明军就不该跟努尔哈赤决战。

分兵四路,仅仅是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的诸多原因之一。

大背景方面,明朝承平日久,政治腐败、军备松懈,而后金则处于蓬勃上升期;

战略层面,明朝当权者对敌我双方态势、实力对比产生误判,采取了错误的对策;

具体战术层面,明军统帅水平糟糕,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先说大背景。努尔哈赤的崛起,是明朝后期证据腐败的副产品之一。

女真原本分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其中,东海女真主要活动区远在黑龙江以北,开化程度较低,也称“野人女真”。

而建州、海西二部则南迁与汉地毗邻,由此在经济、技术、文化方面有了较大的成长,当然了,军事力量也水涨船高。对于他们,明朝采取的是两手政策:

一方面,以女真治女真,笼络各部酋长,封以官职、赐以官印。同时开通互市,提高其经济依赖性;

另一方面,实行残酷的“分其枝、离其势”的分化打击战略,谁强揍谁。如公元1575年,辽东总兵李成梁诱*了建州右卫首领王杲,其后煽动女真内部矛盾,让其“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到了万历后期,随着明神宗“怠于朝政、勇于敛财”,明王朝政治日渐腐败,放松了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努尔哈赤乘势崛起。

从公元1583年起,原本为李成梁部下的努尔哈赤开始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对于明王朝,他则摆出了恭顺、服从的姿态,甚至多次亲自赶到北京朝贡,由此成功让万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到了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明朝仍认为他“忠顺学好,看边效力”;1589-1591年,还两次对其加官进爵,升职为左都督;公元1595年(万历23年),又将其提拔为龙虎将军。

直到公元1613年(万历41年),努尔哈赤几乎灭掉海西女真后,明朝廷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转而支持仅存的叶赫部,协助其多次击退努尔哈赤的进攻。于是,在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撕破脸,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公然对明朝宣战。

面对这种局面,明朝廷对形势却产生了严重战略误判。

当时的明朝是什么一副面貌?万历三大征后,国家财力大损,各处府库的物资、白银储备锐减;而万历皇帝则志得意满,荒废朝政,朝廷党争纷起、极度黑暗。政治的不堪也蔓延到军队中,当时的九边重镇粮饷匮乏严重,而军官却虚报战功、盘剥士兵、克扣军饷,军队的装备训练水平急剧下降,战斗力堪忧。

反观努尔哈赤,则锐意进取、建树甚多。尤其在政权组织方面,他首先以建立起以300人为一“牛录”的新型军事组织;随着实力的扩张,他又建立了红、白、黄、蓝四旗,公元1615年扩张为八旗。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原本松散的女真各部被打造为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侵略性、战斗力极为强悍。

因此,在蒸蒸日上、龙精虎猛的后金军面前,当时的明军在质量上处于下风。

公元1618年发布七大恨誓师后,努尔哈赤兵分两路,在辽东攻略了明朝的500多处城堡,“所得人畜30万”,辽东总兵张承胤率领1万多兵马前去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明朝廷“举朝震骇”。当年九月,努尔哈赤割掉一个汉民的耳朵,让其带信给明朝官员,信中写道:“如果觉得我理亏,可以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觉得我的所作所为有道理,那就速速献上金帛息事宁人!”

万历皇帝怒不可遏,下旨命令兵部尚书杨镐为辽东经略,从山东、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等地增调军队赶赴辽东。经过半年的准备,万历无视明军在军备、训练、后勤粮草多方面的不足,急不可耐地催促杨镐进攻,萨尔浒之战随之爆发。

很显然,努尔哈赤故意用了激将法,而要面子的万历帝果然着了道。

后金虽势头凶猛,但在明朝面前仍旧是个边陲的部落,即使当时的明朝已经走上下坡路。对于当时势力仅局限于女真大部、只是军力强盛的努尔哈赤,明朝廷的最合理方案,就是联合叶赫部、朝鲜以及蒙古等周边附属力量,以军事、经济的双重手段持续削弱、压制后金。而不应以己之短、攻敌之强,急切地发动主力决战。举个浅显的例子:面对一个小混混的挑衅,黑社会大哥怎能轻易亲自动手?

当时的明军的备战情况有多糟糕?举个例子,即可管窥一斑。萨尔浒之战后,徐光启在《徐氏庖言》中记载:“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西路军统帅杜松都没靠谱的头盔,普通士兵跟光膀子有何区别?

而在具体战术层面,明军就更糟糕了,双方的指挥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对于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兵力情况,史书中莫衷一是,有说24万的,《明史·杨镐列传》写的是47万。关于明军的总损失,各类史料非常一致,即战死的士兵约4.5万、将官300多。

问题来了,如果明军真的有数十万之众,为什么西、东、北三支都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损失仅有4.5万?难道其他十几万都被俘虏了?

《三朝辽事实录》里提到,参战的明军约88550人,加上1万多朝鲜军,总数约10万多。而当时的努尔哈赤有多少兵力呢?

在围攻杜松的西路军时,努尔哈赤派代善、皇太极增援正在被杜松(此时仅带着1万精锐)攻打的届凡城,他自己则亲率4.5万人马进攻驻扎在萨尔浒的2万西路军主力。就算他在其他没有安排一兵一卒,当时的后金参战部队也超过了6万人。

由此可见,明军并没有占据绝对兵力优势,如此情况却又兵分四路,只有一种合理的原因:杨镐等明将并不了解后金的真实情况,情报工作非常糟糕。

但努尔哈赤的情报工作却堪称完美。杨镐刚刚与众将合计出行军方案,努尔哈赤就已经掌握了详细的部署,把每路明军的行军路线、将领情况、具体兵力摸得一清二楚,得以敲定有条不紊、各个击破的对策。

在3万西路军被全歼后,北路军第二天也被击溃。对于这些情况,东路的刘綎竟然全然不知,按计划前进。随后努尔哈赤让明军俘虏带着杜松的令箭诓骗刘綎,声称西路军已获胜,让东路军急速前进。刘綎信以为真、轻装急进,结果掉进了努尔哈赤的口袋,全军覆没。

各路明军之所以如此脱节,与总指挥杨镐留在沈阳、远离前线不无关系。但最关键的是,双方的情报能力差得太远,相对于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的努尔哈赤,杨镐仿佛是盲人摸象。如此打仗,焉能不败?

其实对于明朝而言,萨尔浒之败并不是末日,毕竟搜死的骆驼比马大。要命的地方在于,其后的明朝仍沉迷于内讧,三大案、党争、阉党篡权上演得如火如荼,政治斗争干预辽东战局的情况屡屡发生,纵有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等军事人才,也架不住猪队友不断拆台。后金的崛起,像极了一场意外。


结果是一样的,病万变药亦万变。历史不会重写。


这个想法很好,但以当时明朝的条件,其实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这个想法的最大问题就是后勤。

明朝平定壬辰倭乱之后,万历朝前十几年攒下的家底已经基本花光,中央财政压力巨大。

为筹备萨尔浒之战辽东各路兵马总共达10万余人,而明军又多配备火器,所需器械粮草数额巨大,还有运输途中的损耗及民夫消耗,明朝中央政府为应付这笔消费,加征征了辽饷,到万历四十七年时,总额达520万两白银。即使如此,明朝政府倾举国之办仍然没能把大军所需粮草备齐,导致士兵逃亡很多。而正是因为担心“师老财匮”,万历帝才不断催促杨镐进军,仓促进军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合兵所需要的时间,更会消耗巨大的资源,这是当时明廷所不能随的。

二是各路明军之间互不统辖,配合并不默契,甚至相互倾轧。杜松军抢先进军是明军崩溃的开始,而抢攻的动机是抢功。如此,即使是合兵一处,也不会好太多。

第三是萨尔浒之战明军多为外军,辽东本地部队已在常年战争中损失惨重,缺额同样严重,外军极难适应东北苦寒之地的气候,难以久执。而合兵必然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对战力削弱更重。

而后金军首先是本土作战,熟悉环境,适应气候,非客军所比。而机动能力极强的游牧骑兵作战对后勤依赖不是那么强。而且后金此时是求生之战,战役决心更为坚决。

总之,还是后勤压力导致了明军的一系列失误,而晚明时期的军队,其军心士气以及战斗力已非开国时所能比了。这一切都不是合兵能够解决的。


兵分四路不是因为有人要显摆,而是现实需求。

看看地图就会发现:除了刘铤那一路(这一路恰恰兵力最少,刘铤本部才一万多,加上朝鲜军共二万——朝鲜人也能打仗?),杜松基本沿浑河开进,李如柏基本沿太子河开进,马林行军路线虽然不靠河,但他的出发地铁岭开原在辽河沿岸。

为啥要这么行军呢?倒不是要走水路(萨尔浒之战在二三月打,大部分河都没开冻),而是因为河流冲刷出河谷构成天然道路。须知那时可没有高速动车,得靠大头兵一步步走。所谓“人一过万无边无际”,数万大军行军对道路要求很高的,集中一块走一条路全挤着一团根本没法展开,结果就是想苻坚南征东晋那样,前锋部队都在淝水开打了,后卫还没离开洛阳,这种一字长蛇阵更容易让敌人斩断。

萨尔浒的失败本质上并不是轻敌,而是组织不力,没有严格纪律(这一点在万历朝鲜战争就多有暴露)。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曾国藩学习,战前做好地形路径侦察,制定详尽方案(他们有参谋部干这活吗),限定每日行军距离河宿营地,各部严格按计划缓进,严禁冒进,“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挤压后金。

不过即使如此,由于明军机动力远不如后金(家丁化的明军打不动大规模战争),还是极可能遭到打击,但大约不会惨败。


肯定不一样啊,兵力分散容易被逐一击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