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这一篇的内容,是关于词语“肄业”的,一个容易读错的词,含义也容易被搞混淆。
肄业读作【yìyè】,现代字书里边对其解释为: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肄(yì)是学习之意。巴金《家》六:“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
汉字“肄”有两个读音,分别是【yì】和【sì】。
当肄字读【sì】音的时候,同“放肆”的“肆”,许慎《说文解字》中写到:極陳也。一曰遂也,故也。又姓。或作肆、肄。
许慎的意思是:“肄”字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其中一个意思是“极陈”,也就是说把东西摆放得很整齐,或者把事情做得很彻底。比如说,“肆筵”就是摆设宴席,“肆力”就是尽力。这个意思从“长”字引申而来,因为“长”字表示高大或者延伸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遂”或者“故”,也就是说达到目的,或者已经完成。比如说,“肆類于上帝”就是说祭祀天神,“肆志”就是说满足心愿。这个意思从“聿”字引申而来,因为“聿”字表示笔画或者文字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姓氏,比如汉代有一个人叫肆敏。这个意思可能是从其他字借用而来的。“肄”字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思和用法,比如说放纵、侵犯、宣扬、操持等等,都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肄”字有时候也可以写作“肆”或者“肄”。“肆”字一般用作数字“四”的大写,或者表示店铺的意思。“肄”字则很少见,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
当“肄”字读【yì】音的时候,作动词,表示学习、练习、检阅、检查、劳苦等含义。
《后汉书》中写到:兵官皆肄孙吴兵法。
《后汉书》是一本讲述东汉王朝历史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个小知识:东汉的军事官员都要学习什么呢?
你可能会想,他们当然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兵法啊,比如《司马法》《黄石公三略》之类的。其实不然,他们要学习的是两位古代名将的兵法,他们就是孙武和吴起,合称孙吴。
孙武和吴起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群雄逐鹿、兵戎相见的动荡年代。他们都是出色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们不仅指挥过许多著名的战役,而且还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了两部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兵书,它总结了孙武在军事上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用兵之道、谋略之法、战胜之术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它强调以智取胜、以弱胜强、以诈制敌、以变应变等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有深远的影响。
《吴子兵法》是由吴起所著,它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军队、训练士卒、布置阵法、攻守城池等方面的内容。它强调以德治军、以法制敌、以正胜邪、以实取利等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组织和管理有重要的启示。
东汉时期,正值四方纷争、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东汉的军事官员都要学习孙吴兵法,提高自己的军事水平和战斗力。他们认为孙吴兵法是最有效也最实用的兵法,能够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复杂和困难的局面。
这就是《后汉书》中写到的兵官皆肄孙吴兵法的意思和背景,希望你能从中学到一些东汉的军事历史和文化,也能感受到孙吴兵法的魅力和价值。
《禮記·曲禮下》中写到:君命大夫與士肄。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下令让大夫和士一起学习。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礼乐之道,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能力。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在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分为一个中央王朝和多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君和官员。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官员分为大夫和士两级。大夫是负责管理政务和军事的高级官员,士是负责执行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国君要求大夫和士不仅要擅长处理实际问题,还要学习礼乐之道,即儒家的道德和文化教育。这样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才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补充其中,君:指国君,即诸侯王。命:指下令,派遣。大夫:指诸侯国的高级官员,位于士之上。與:指和,一起。士:指诸侯国的低级官员,位于大夫之下。肄:指学习,修习。
《詩經·邶風·谷風》中写到:有洸有潰,既詒我肄。这段话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一位妻子被丈夫遗弃后的悲怨心情。这段话是诗的最后一章,意思是:洸和潰都是水流的样子,洸是水流湍急,潰是水流泛滥。詒是赠送,肄是劳苦。这句话的意思是:河水奔流泛滥,你已经把我辛劳的成果都赠送给别人了。这句后边还有一句“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念是想念,昔者是过去的事情,伊是那,余是我,来塈是来到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再想念过去的种种,那我何必来到这里呢?这段话表达了弃妇对丈夫的不满和失望,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忠诚都被丈夫忘记和背弃了,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