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谜:洞口丛草生。这可能难倒不少英雄好汉,直至揭开谜底:茓字。
茓,即茓子,在旧时农村生活过,都知道茓了是啥。这个字读xué,是用来囤粮食的窄长席子。
它的材质通常是秫秸篾或芦苇篾编的,也有人叫它“踅子”。
茓子的宽度在20-30厘米之间,长度不等,不用时卷成车轮状存放。
它有三种主要用途:
一是临时圆形粮囤,装粮食;
二是临时粮仓,围成圆圈层层叠叠;
三是敞口容器的临时挡板,例如,农村的一些大缸或者大锅,就用到它,用它来盖住口子。
以前还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编织茓子。
做工还挺讲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首先要选好秫秸篾或芦苇篾,要新鲜而结实,不能有虫蛀或霉变。
然后要用刀或剪刀把它们剪成一定长度,再用手把它们拧成细细的条子。
接着要用针或铁丝把条子穿起来,编成窄长席子。
编织时要注意力度均匀,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编好后要用刀或剪刀把多余的条子修剪掉,使之平整美观。
最后要把席子卷起来,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茓子,那时水缸都是稀罕物,更多的是这些茓子围起来的粮囤。
那时候,刚收完稻谷,就用茓子围了一个大圆圈,在里面堆满了稻谷。
孩子们就会爬上去玩耍,感觉像在一个金色的海洋里。有些围得高的,还把茓子当作滑梯,从上面滑下来。
以前还会用茓子做成的盖子当作锅盖。一口大锅,煮饭,炒菜时都用到。把茓子盖在锅口上。
这样可以防止水蒸汽溢出来,也可以保持锅里的温度。等到煮好了,再把茓子揭开。
现在的有些复古的餐厅还会用到这样的盖子。比如,汽蒸鱼火锅,就有用到这样的盖子,就类似以前农村用到的盖子。
现在家乡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存粮食也不再用茓子了,会直接用现代代的不锈钢或塑料材质的粮仓。
这种粮仓既防潮又防虫,比传统的茓子、缸、柳编大囤子等更方便更安全。
还有更现代化的粮仓,能保证全天对仓内温度的控制,还能智能地对仓内输送氮气,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粮食不变质,而且能够*死害虫,抑制霉菌的生长。
一些农村家庭还保持着储备一定量的粮食的习惯,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粮食通常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用塑料袋或布袋装好,防止受潮或受虫蛀。
现在甚至连地都不种了,都去城里打工或者做生意了。
茓子已经成为一种回忆了。它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也见证了我们从自给自足到富裕生活的过程;
见证了我们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同样见证了我们从朴素简单到多元复杂的文化。
茓子承载着的一批人的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它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故事。